10月22日,廣東今年前三季度經濟數據披露次日,我國首個國產移動操作系統——原生鴻蒙操作系統在廣東正式發布,這也是繼蘋果iOS和安卓系統后,全球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
以技術突破引領產業變革,以科技創新贏得產業主動,這正是廣東當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主干道”。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廣東錨定高質量發展,步履不停;立足當下,受各種條件的約束,要徹底擺脫傳統發展模式依賴,卻絕非在旦夕之間。
新舊動能轉換,經濟結構變化,同樣深刻地反映在剛剛出爐的前三季度“成績單”上——前三季度,廣東地區生產總值99939.18億元,同比增長3.4%。比照全年5%的增長目標,這一數據仍有差距。
但是,透過數據,如何客觀、理性看待廣東經濟增速放緩?跳出數據,我們又能看見增速背后哪些新的變化?
從“遠景”到“實景” 結構優化中如何見“新”意?
就在經濟數據發布的同一天,前三季度南方五省區用電量也正式對外公布。
我們也在GDP數據之外,得到研究觀察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另一個維度:前三季度,廣東全社會用電量6904億千瓦時,用電量仍然居全國第一位,而用電量增速達到7.8%,第二產業成為電量增長主力軍。
作為實物量指標,工業用電量是反映第二產業發展的關鍵數據之一。即使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作為經濟第一大省“壓艙石”的第二產業,依然從產業一線發出澎湃而有生命力的轟鳴。
而用電數字增長背后的新意,恰恰隱藏在這組數據當中。
在總用電量提升的同時,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量也在悄然增長。折射的正是廣東第二產業正在發生的結構性轉變:
-
新質生產力從“概念”逐漸“可感知”;
-
先進制造業正從當初廣東提出“制造業當家”規劃的“遠景”,加速落地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實景”,并且逐步成為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含“新”量增加,也在前三季度其它經濟數據中得到印證:
-
第二產業占比保持在40%左右,其中工業占比35.9%,制造業占比32.7%,
-
另外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為56.4%和31.5%,同比提高1.3個和2.8個百分點。
“經濟重心能不能穩,就看第二產業的比重,我們有制造業托底、有實體經濟支撐,這是我們經濟總量能夠立得住的一個底色。”廣東省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新洪告訴記者,工業比重升、房地產比重降,廣東正在削減對房地產的依賴,產業結構、投資結構“支撐力”日漸增強,積蓄新的動能,這也正是廣東經濟結構當前正在發生的最關鍵轉變。
從新產品到新航線 外貿“風向標”何以指向新動能?
在外貿依存度高達六成的廣東,外貿形勢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底色”,更關乎全年經濟總體發展的“成色”。
前三季度經濟數據披露期間,恰逢第136屆廣交會在廣州舉行。作為“中國第一展”,廣交會風向標作用不言而喻,其更是觀察廣東外貿形勢的一扇鮮明的窗口。
穿過會場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們能直觀地感受到廣東外貿人氣不減的事實。
走進一個個具體的展區,深入每一家企業,仍有新意可尋:
在已經舉行的第一期展會中,聚焦“先進制造”,本期11165家參展企業中,數字技術、智能制造相關題材企業約3600家,57.8%采用了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技術改造提升產業鏈……
參展企業展示大量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以數字化產品為例,展出展品達39萬件,增長高達300%。
要在已經連續不間斷舉行數十年、一年舉辦兩期的廣交會實現大規模“上新”并不容易,近年來,廣交會上新速度、數量連續提升,展區設置也隨世界產業潮流快速調整。這不只是全球市場加速變化使然,更有著廣東應對外貿形勢變化、推陳出新作出的主動調整。
走出展會,觀察廣東整體外貿形勢,更能體會這種結構性轉變來之不易:
過去數十年間,依靠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國際大循環,依托“慣性”,廣東已經累積了厚實的外貿家底。2023年,廣東外貿增速也曾出現增速階段性短暫回落,經歷過調結構的陣痛期,部分外貿大市甚至遭受“失速”質疑。
而在今年廣東三季度經濟數據發布幾乎同時,海關總署廣東分署也披露了今年前三季度廣東外貿數據:進出口6.75萬億元,同比增長11.1%。規模再創歷史同期新高。
發展新質生產力,用新產品、新產品贏回市場的主動權,這是廣東外貿歷經低谷后快速回暖“逆風翻盤”韌性所在,更是經濟結構在歷經外部環境考驗后發生的又一大變化。
數據之外,在距離廣交會展館100多公里外的深圳鹽田港,萬箱云集貨如輪轉。這里承擔著廣東省超三分之一的外貿進出口量、全國對美出口逾四分之一的貨量。
僅2024年前9個月,鹽田港就新增了16條航線。
觀察這些新增的航線,我們不難發現,其主要的覆蓋范圍包括了北美、南美、澳大利亞以及地中海地區,而在這些新增的航線中,就有一條航線,是專門為了跨境電商客戶而打造的。
這些新增的航線,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外貿發展注入新動力,同時也是現實發展的內在需求——
這種現實的需求,我們在剛剛公布的經濟數據中同樣找到呼應:前三季度,我國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貿易實現增長,對東盟、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分別增長9.4%、6.3%,新興市場占進出口比重提升至64.5%。
“不單是產品品種多了,我們的出口區域也多了,行業更廣泛,跨境電商等新模式為經濟形成更多的支撐。”楊新洪告訴記者,吹入嶺南的外貿新風,正在春風化雨,悄然轉化為經濟結構提速換擋的助推力。
從“底色”到“成色” 如何在“穩”中注入新動力?
理性認識、客觀面對問題和挑戰,同樣是當下發力的關鍵。
從經濟增速看,前三季度廣東GDP同比增長3.4%,增速有所回落,既有上半年房地產市場延續調整態勢對經濟增長的拖累,也有去年同期基數走高因素的影響。
與此同時,我們既有對廣東經濟形勢處于結構調整關鍵期的清醒認識,也要有結構調整的陣痛持續釋放的心理準備。要看到“穩”的基本面也要堅持“新”發力點。
前三季度,廣東經濟總量接近10萬億元,達9.99萬億元,占同期全國經濟總量的10.5%,占比保持穩定,總量繼續居全國第一。與此同時,如此大的經濟體量,每增長一個百分點,都必須比其他省份同比創造更多經濟增加值,難度也可想而知。
在奔跑中調整呼吸,在逆勢中找尋出路。我們看到以舊換新等政策的加力帶動了升級類商品消費需求加速釋放,9月隨著一攬子增量政策措施逐步落地見效,在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等支持帶動下,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也保持了19.1%的較快增長,其中工業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增長19.8%。消費、金融、房地產等部分指標邊際改善,效果可期。
我們也要看到民間力量的積蓄:前三季度,廣東民營企業進出口4.3萬億元,增長17.1%,占廣東外貿總值的63.6%。
民營企業增速快于整體;今年前三季度,廣東全省居民收入增速“跑贏”GDP,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高過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消費潛力值得期待……這些同樣在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中孕育,積蓄向上的態勢。
“回過頭來看,數據在變化,舊的東西去了,新的東西還在逐步培育、孕育當中。就像一個孩子,他會逐步強大起來,我們需要給予時間跟空間,把經濟培育得更有力量!闭雇窈蠼洕邉荩瑥V東省統計局局長楊新洪認為,數據背后的新勢頭,不應被忽視。
跳出經濟數據的框架,我們看到了廣東經濟在承壓中萌發的新意,或許在更長的時間線上回望今天的經濟數據,會更有“當時只道是尋!钡捏w會。
著眼當下,蓄力奔跑正當其時,既要有“何妨吟嘯且徐行”的淡定,更要有“不信東風喚不回”的信心。(總臺記者 郭翔宇 林麗麗)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