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灑水降溫、高清攝像頭24小時在線監測、水肥一體化灌溉控制系統實時監測……走進位于廣州市從化區的荔枝文化博覽園,科技元素滿滿。
多年來,華南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從化分院院長岳學軍一直致力于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引入傳統的農業領域,讓農民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讓耕牛退休、鐵牛下田,讓農業向機械化和智能化邁進,讓勞作效率數十成百倍地提升。
“我要發揮我的特長,扎根到農村里,把我的科研成果送到一線農戶的手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岳學軍說。
“農業是我的人生目標”
南方日報:您最初是學習機械制造工藝,后來為何選擇了從事農業領域?
岳學軍:我出生在礦山,長在礦山,爸爸媽媽都從事礦山機械工作。我發現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節省勞動力,就對機械產生了興趣,大學也選擇了相關專業。
轉去農業領域,是因為我發現很長一段時間來,中央一號文件都是聚焦“三農”的,農業的前景非常廣闊。我就想,我學的這些技能,包括機械、電子信息、人工智能,有沒有可能跨專業、跨領域應用到農業上,為農民、農業的發展提供一些科技幫助?所以我就投身到了農業中來,我認為我的選擇沒有錯,我非常熱愛農業,找到了人生目標、奮斗動力。
南方日報:您的科研生涯,見證和參與了哪些農業科技研究的發展,有哪些感觸?
岳學軍:我見證了很多新的技術進入農業領域后,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比如說現代種業,以前的荔枝品種只有幾個,現在我們利用基因技術,將荔枝的品種增加到了一兩百個。我們華南農業大學將龍眼和荔枝雜交,還催生了脆蜜這一新品種。在種植領域,以前是靠天吃飯,要風調雨順才能豐收,現在我們可以控水、控肥,還可以減少很多自然災害的影響。
還有一個感受就是理念上的變化,我們現在做任何一個農產品,不只是關注其中某幾個環節,而是從全產業鏈入手,一個農產品的育種、生長、收獲,以及采摘后的加工,再到銷售,我們每個環節都介入,運用科技化、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
就好比荔枝,除了培育新品種,控水控肥讓它長得更好之外,我們還關注采摘后的銷售、儲存、運輸等環節。為了擴大銷路,我們就引入電子商務,加大線上出售;荔枝不耐儲存,廣州市科技局設立專項,研發凍眠技術,使荔枝可以全年吃到。所以我覺得科技全方位支撐農業,讓農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我感到非常幸福。
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南方日報:2021年您成為了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當時是怎么看待這一身份?
岳學軍:農村科技特派員可以讓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下沉到農村一線,下沉到農戶身旁,讓他們盡快獲得新的科技成果、農業技術,這是一個創新的機制。很榮幸能夠成為第一批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并獲得廣州農村科技特派員大賽優秀科技特派員榮譽,感覺肩上的壓力特別大。我要積極投身到“百千萬工程”里,要扎根到農村里,把科研成果送到農戶的手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就是我對自己的目標和要求。
南方日報:在這一過程中,您有哪些感悟和收獲?
岳學軍:去農村后,我能深深感受到,農民對土地的熱愛非常深沉和深厚,也能感受他們對科技的渴望。要怎么把病蟲害給解決掉?怎么樣獲得豐收豐產?這反過來也督促我積極學習,提高自己的相關知識,有效解決實際問題,其實對彼此來說也是成長和回報。
我駐點的地方是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剛去的時候,我們發現一些田地撂荒了,就給農戶送去我們華南農業大學的華航系列稻種。農戶在種的過程中,遇到病蟲害了,我們又想辦法幫他們解決。等稻種收割后,遇上下雨,水稻曬不干,我們就開始去找投資,建設小型的干燥廠、加工廠。就這樣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當地水稻的全產業鏈就一點一點補齊了,現在水稻從栽種、育秧、生長、收割、干燥、打包、售賣……整個產業鏈全都可以在當地落實。
看著當地農戶能夠有收獲、有收益,我作為一個幫助者,也有一種幸福感和獲得感。特別讓我感動的是,他們當地生產的米的包裝袋上,把我們工作隊隊員的形象都畫了上去。我覺得他們的情感非常樸實,會記得你幫扶了他,會把你放在心中。
此外,我還榮幸地獲得了“廣東省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優秀巾幗隊員”的稱號,這對我來說是一份極大的榮耀,令我感到無比自豪。
南方日報: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在更好利用科技力量推動農業發展方面,您下一步有什么樣的計劃?
岳學軍:我覺得重點要解決兩個雙向的問題,首先是解決科研成果的雙向奔赴,如何幫助廣東高校、科研院所把一些好的科技成果引下去,落到基層去,切實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同時把基層一線的真實需求反饋回來,引導科技工作者根據需求去開展科研活動。第二個是人才的雙向發力,除了我們盡可能多地走進一線開展農技服務,送新的人才下去傳授相關科技知識,還要對當地人才進行培訓,把當地現有的人才培養起來。
我覺得很多工作都要做,需要我們把一件一件的小事做好,落到實處,這樣才會有成效。
南方日報:您覺得應該如何激發學生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真正成為服務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岳學軍:我覺得首先要愛上農業,把這種熱愛傳承給學生。在培養的過程中,要經常結合自己為什么會愛上農業,把農業對我們產生的吸引力分享給學生。
第二個就是要創造機會,讓他們有機會扎根到農業里。要同學生一起,通過科研落地龍頭企業、送科技下鄉等實踐活動,把學習到的知識落地到具體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在這種實操的過程中,讓他們感受到,做農業是有奔頭的、有前景的,讓他們去享受和分享這種快樂。
將持續關注“三農”領域
南方日報:擔任省政協委員期間,您主要聚焦哪些問題建言獻策?
岳學軍:作為政協委員,我非常自豪。學校統戰部每年組織我們開會調研,一起研究建言獻策的領域。我主要集中幾個領域,一個就是科技如何賦能農業提升農業內涵和品質。其次是怎么樣讓農業更賺錢,給農民帶來增收機會。我也很關注怎么提升美麗農村的建設,加大農村吸引力,讓人們更加喜歡它。還有就是大灣區“三農”人才培養、農業經理人培育等問題。
南方日報:履職過程中,您有哪些感悟?
岳學軍:省政協給我提供了很多不一樣的體驗和人生挑戰。比如省政協第一次推行網上履職,數字政協開辦的網上委員會客室第一期選的兩位值班委員,我就是其中一位。當時忙完白天的工作,晚上就忙著上網回答問題,把自己對鄉村振興的一些想法或者思考分享給大家,答疑解惑的同時,也讓大家對農村、農業工作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支持,我感覺非常開心和快樂。此外,在政協大會期間我還走上了委員通道,就涉及農業發展的民生熱點問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這都是非常難忘的回憶和經歷。
我非常自豪曾經獲得了省政協優秀履職獎,參與的提案也獲得了優秀提案獎。(記者 汪棹桴)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