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亦斌談金融如何賦能科技創新


  央廣網廣州9月26日消息  “這本書是我們的最新研究成果,現在還沒有正式出版,有點厚啊!”專訪還未開始,這本名為《粵港澳大灣區:變革與賦能》的書便成為全場“主角”——

  全書480頁,圍繞大灣區的產業轉型升級之路,分四個篇章、20個章節詳細探討了大灣區科技產出、人才培養、協同創新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并就如何打造“世界一流灣區”提出了思考。
  在嚴亦斌身上,有著多重身份。除了是廣州開發區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還兼任粵開證券董事長,中山大學等多所高校的金融碩導,有著20多年科技金融投資的實戰經驗。
  在第九屆中國(廣州)國際金融交易·博覽會(以下簡稱“金交會”)期間接受央廣網專訪時,他的關注點自始至終都緊緊圍繞“科技金融”展開。
 
央廣網專訪廣州開發區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嚴亦斌。(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攝)
 
  “大量科技企業最后都死在了‘錢’上”
  作為一家資產規模超900億元的大型國有金控集團,廣州開發區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開發區金控”)已連續多年參加金交會。今年集中展示了金融創新、金融“抗疫”、金融研究等三方面的成果。
  “年年來參加,但是年年感覺都不一樣”。嚴亦斌認為,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今年金交會突出了三個關鍵詞:即變革、賦能和協同。
  尤其是“科技賦能”讓他感觸頗深,“現在真正有多少錢投向實體經濟?有多少錢投向科技創新和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我認為沒做到!”
  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金融機構,開發區金控的特點是同時具備金融、科技、園區這三塊對科技創新至關重要的元素。多維度去觀察科創企業的成長,讓嚴亦斌有信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比他們都更懂科技企業”。
  或許是基于這份“懂得”,在他眼中,大量科創企業的命運可謂“悲壯”。“大量好的企業、能代表中國未來的企業,最后一公里死在哪里?可能不是死在它自己的創業激情上,而是死在‘錢’上面。因為它沒有更多的錢,在合適的階段去進行大的投入,因此錯過了一些發展機會。”
  在《粵港澳大灣區:變革與賦能》一書中,明確指出:“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的諸多舉措中,有一項極為關鍵,即打造與科技創新相契合的金融生態。”
  嚴亦斌指出,這其中需要政府維度的扶持,也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持,而傳統的金融機構是很難服務到位的。“科技企業的成長階段不同,有些早期什么都沒有,你能給錢嗎?不行!當銀行能貸款時,它可能也不要你的錢了,因為股權投資進來啦。”
  嚴亦斌坦言,科技企業的發展生命周期和它的融資需求以及金融工具,不是現在所有金融機構都能提供的,而恰恰這種錯配讓很多企業沒有走到最后,“科技企業必須要資本賦能,研發投入這么大,很難一個周期活下來”。
 
第九屆金交會期間,開發區金控、粵開證券與多家銀行等機構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合作總額達897億元。(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金融賦能科技創新,涉及政策、體制、人才、機構等方方面面的問題。以廣州為例,目前初步具備了建設金融中心的基礎,但與北京、上海、深圳這三個典型的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仍存在短板與不足。
  “主要跟我們的法人金融機構太少有關。”嚴亦斌強調說。
  據悉,法人金融機構梳理是衡量金融中心的重要指標,也直接影響著金融中心城市的發展進度。然而,到2019年底廣州全市只有54家法人金融機構,而北京和上海在2018年末這一數字就達到了120家、212家。
  “如果選一個我們有能力收購的牌照,優先選擇哪一個呢?”在經過多方面的綜合考量后,2019年初,開發區金控受讓了有著30余年歷史的老牌券商——聯訊證券47.24%的股權,實現控股,并更名為“粵開證券”,總部也從惠州遷至廣州開發區。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嚴亦斌表示,從名字上看,粵開證券既寓意著粵港澳大灣區的開放包容,也是希望能立足廣東繼往開來。
  “新的生命力來自于哪里?答案就在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鏈條去做,在于打造一個一流精品特色券商。”
  所謂“特色”,嚴亦斌特別提到了要搭建“大中臺”運營架構,協同各項業務高效運營,“這是一個創新型的模式,也就是以后都是集中管理,提高管控的運營能力,又能控制風險。”
  目前,粵開證券已將增資擴股擺上議事日程,“通過增資擴股,我們還要去堅定地上市,因為上市才能實現一家券商以后真正的長遠發展,在五年內躋身行業‘準頭部’。”
 
  “打造廣州的科技金融地標”
  長期以來,開發區金控根植于廣州開發區這片科技創新的沃土,科技投資作為其三大主業之一,挑選了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光電顯示等高新科技主要賽道進行布局。
  其中,在生物醫藥領域,開發區金控累計投資超30億元,投資了美港雙上市、王曉東院士領銜的百濟神州,今年港股上市、施一公院士領銜的諾誠健華,基因測序領域、謝曉亮院士領銜的塞納生物等國內外頭部企業。
  “生物醫藥的發展有很多要素,需要有院校的要素、人才的要素,甚至需要臨床醫院的要素。”嚴亦斌表示,廣州開發區已經聚集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生物醫藥企業,接下來還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最強的生物安全基地。
  “疫情發生后,全社會對生物安全的重視度更加高。這個基地以后既有醫院,也有早期的實驗室、檢測機構、疫苗研發等要素。有些已經取得土地了,有些在重新規劃,有些正在引進合作伙伴,包括院士團隊、投資機構都正在對接。”
  除了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外,作為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擁有最大產業園面積的國企,開發區金控在園區建設、重大產業總部項目上也不斷加碼。
  由其投資的粵港澳大灣區(廣州)科技金融中心CBD,建成后將引入國內外知名金融機構總部、500強企業、實業總部、高新科技企業總部,成為開發區科技金融產業集聚的高端平臺和對外窗口。
  “我們將在這里蓋兩座雙子塔,希望能蓋到200米以上,現在已經在施工了,還剩下兩年半左右的工期,未來將真正成為科技金融的一個地標”,嚴亦斌透露。
  
  采  寫  :王雪薇
  拍  攝  :官文清、張勝強
  視頻剪輯:見習記者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