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佛山3月10日消息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在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的背景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把“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列為了2021年重點工作。

  如今,中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接下來,要如何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中,全國政協委員、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帶來了“關于提升農產品全產業鏈水平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提案”,建議全力打通農產品進城產業鏈,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致富,不會返貧。

  為脫貧攻堅做出民企貢獻

  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楊國強在大會上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表彰。這既是對楊國強個人在脫貧攻堅中做出不小貢獻的肯定,也是碧桂園集團承擔自身社會責任的一個側影。

  伴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從早年捐資設立仲明助學金開始,到廣東英德樹山村駐點幫扶,再到對全國9省14縣(市)結對幫扶,組建近200人的專職扶貧隊伍,“扶貧”成為了碧桂園的主業。

  經過長期的扶貧實踐,碧桂園在幫扶地區將重點放在了打造特色產業鏈,幫助提升貧困地區造血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碧桂園扶貧干部在甘肅東鄉貧困戶家里收羊做記錄。(央廣網發 碧桂園供圖)

 

  以甘肅東鄉為例,碧桂園通過結合當地資源稟賦、扶持特色產業發展,助力東鄉羊、東鄉土豆和東鄉刺繡三大產業發展,累計幫助銷售東鄉羊4萬多只,覆蓋約6000名貧困戶;共采購近10萬件東鄉刺繡產品,價值約200萬元;累計助力銷售東鄉土豆6600多噸,惠及約5000戶貧困戶。

  縱觀碧桂園的扶貧歷程,一大特色就是抓住“人”。

 

連樟村村民陸國建。(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攝)

 

  在清遠連樟村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上班的村民陸國建,看著村內幾年內發生的變化,欣喜不已。

  2019年,陸國建報名參加了由碧桂園組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一個月的學習不僅讓陸國建在農業產業園能熟練的運用各種現代種植技術,也讓他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月工資達到3900元。

 

連樟村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全貌。(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攝)

 

  據了解,連樟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由碧桂園集團通過國強公益基金會捐資約4000萬元建設,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運營,目前年產蔬果近30萬斤。

  碧桂園通過對參與就業培訓的貧困勞動力進行跟蹤管理,樹立就業典型,發掘就業帶頭人,吸引更多貧困勞動力參與培訓實現就業。截至2020年底,已共面向全社會培訓96283人,實現就業55257人。

  24年來,碧桂園及其創始人楊國強公益捐贈累計超過87億元,受益超49萬人次,為中國減貧事業作出了民企貢獻。

  如今,新的篇章即將掀開。

  積極建言鄉村振興

  近年來,由于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農村地區產業門類不全等問題,導致農產品“出村進城”困難,農村產業發展亟需加強引導和扶持。

  要幫助農村和農民走出困境,政府聯動企業等社會力量是必不可少的。農民、產業與市場的緊密銜接,一方面可以助力鄉村產業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能助力城市居民打造品質生活。

 

楊國強在廣東英德樹山村入戶調研。(央廣網發 碧桂園供圖)

 

  “建議加強政府引導,推廣‘公司+農戶’模式促進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楊國強在今年的兩會提案中提出,農村需要引進一批優質企業參與,為農民提供品種、技術、培訓、銷售等全方位服務。

  打通農產品進城產業鏈,搭建城鄉現代商業橋梁,這是楊國強以及碧桂園集團對于鄉村振興怎樣落到實處的思考。

  通過把農村的蔬菜水果、生態養殖的禽畜魚等優質產品從田間地頭直接運到城市集散地和社區門店,簡化中間環節,就能實現讓利農民和消費者,滿足人們的幸福生活需要。

 

楊國強在四川幫扶點參加扶貧活動。(央廣網發 碧桂園供圖)

 

  針對居民越來越注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提案也提到,應及時建設農產品溯源系統,建立食品安全誠信體系。

  同時,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流通追溯系統等,以信息化手段實時監控產品從生產加工到流通銷售的全過程,形成全產業鏈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是大勢所趨。

  “對誠信企業扶優扶強,對失信企業實施聯合懲戒,為追求幸福生活的人們提供安全、豐富、好吃、實惠的產品。”

  此外,近年來碧桂園對于布局高科技農業也是動作頻頻。

  自成立以來,碧桂園農業就致力于打造平臺型農業,覆蓋產業鏈上中下游,積極拓展海外大農業、研發服務、智慧種業、現代農業產業園、社區生鮮門店等板塊。不僅在武漢建設“中國種谷”,推進中國種業發展,還在黑龍江建設大型無人作業示范農場,廣泛應用農牧機器人、自動駕駛農機設備等新技術。

 

無人駕駛拖拉機正在演示作業。(央廣網發 碧桂園供圖)

 

  據悉,該項目作為超萬畝無人化農場試驗示范項目,不僅主糧作物規模大,而且參加試驗示范的農機設備多、作業環節項目全、農機田間作業無人化程度高,為探索高科技農業發展路徑,提供現代農業系統解決方案提供了思路。

  探索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在過去,碧桂園結合資源優勢和貧困地區實際,通過“4+X”幫扶措施,已逐漸摸索出一套可造血、可復制、可持續的精準扶貧長效機制,讓超過33萬的建檔立卡戶脫貧摘帽。

  在后脫貧時代,如何解讀鄉村振興的內涵?碧桂園給出的答卷是: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如今的連樟村。(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攝)

 

  鄉村振興,重點是產業要興旺。對此,碧桂園總結出了“兩個結合”的思路:一是結合當地資源稟賦,扶持特色產業發展;二是結合集團發展戰略,落地自身產業項目。

  伴隨著“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推動,東鄉羊、江西灰鵝、陜西手工藝品等特色產品,都走出“狹窄”的市場范圍,走進了全國各地居民的餐桌上、生活中。

  目前,扶貧農業品牌“碧鄉”已累計幫助轉化31個幫扶縣優質扶貧農產品400多款,銷售額超1.95億元,鏈接超11.7萬名貧困人口。

 

扶貧“老村長”曾相軍和村民一道搬運苗木。(央廣網發 碧桂園供圖)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振興。在鄉間地頭上,最有激情、最有創造力的還是青年力量。

  在幫扶地區,一批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返鄉扎根創業青年,在“設基金、建工廠、造品牌、送技術、拓市場”的全方位服務下,提高著自己的創新創業能力,做到“重點幫扶一人,廣泛帶動一群”。

  目前,碧桂園已幫扶超10000名返鄉扎根創業青年,間接帶動近40000名貧困戶增收。

  鄉村振興,內核少不了文化振興。鄉村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揚,是筑牢鄉村文化根基,打造美麗鄉村的必要組成部分。

  對此,碧桂園在幫扶區域,通過市場化、產業化的牽引,“量身定做”特色旅游線路、非遺文創產品等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激發村民自豪感和致富決心。

 

廣東英德連樟村農民在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中勞作。(央廣網發 碧桂園供圖)

 

  同時,通過舉辦“鄉村春晚”、文藝大賽等特色文化活動,打造《發現大廚》《少年,聽你說》等綜藝IP,來更好地傳播貧困地區的傳統文化和脫貧故事,并設立多項鄉村文化發展基金,持續助力鄉村優秀文化弘揚和發展。

  鄉村振興,考核指標是“生態”。當自然環境與農民生活能夠有機結合,不僅可以幫助改善農村生態環境,還能提升村民生活品質。

  在廣東英德連樟村、魚咀村、瓊海市南強村等108個行政村,通過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廁所革命”、污水處理等項目,來改變農村“臟亂差”的現象,還給村民一個干凈整潔的“美麗鄉村”。

  同時,碧桂園還打造出秋長谷里、魚咀古城、河頭民宿等一批特色文旅產業項目,并在廣東英德等結對幫扶地區設計推出14條扶貧旅游線路,推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與產業經濟發展齊頭并進。

  鄉村振興,根本保障來自組織。在鄉村振興事業中,積極調動群眾的參與度,發揮群眾主體性作用不容忽視。

  一方面,結對幫扶的155個貧困村內均實現黨建結對共建大力推動村民立志立德,樹立勞動致富正確觀念。另一方面,碧桂園通過扶持農村合作社發展,打造“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組織,帶動村民增收和集體經濟增長。

  如今,鄉村振興的新階段即將全面到來。碧桂園,正在探索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