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1月24日,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備受外界矚目的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交會議審議。未來5年,廣東怎么干?列席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的省發展改革委主任葛長偉就此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
聚焦廣東產業特色
筑牢長板、補齊短板
南方日報:回顧“十三五”時期,我省經濟綜合實力邁上大臺階。除了經濟總量突破11萬億元這種“量”上的變化外,“質”的方面有哪些突破?
葛長偉:過去5年,廣東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順利完成了“十三五”確定的經濟總量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令人振奮。除了量的變化,廣東經濟發展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上均有提升。
比如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4年居全國首位,2020年全省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2.9%,超過發達國家2.2%的平均水平;全省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到5.3萬家。這表明我們經濟發展的動力,已經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還有單位GDP能源消耗,每年下降3%以上,表明同樣單位的能耗產生更多GDP,發展效率在顯著提升。此外還有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廣東成為全國唯一突破萬億元的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達到4.1萬元。這些指標都充分證明,廣東經濟發展的質量在不斷提高。
南方日報:“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是今年省兩會上大家關注的熱點。請您介紹一下,規劃綱要草案突出了哪些重點?在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方面,規劃綱要草案有什么樣的安排?
葛長偉:在規劃綱要草案編制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力求體現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
首先我們深入分析廣東“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環境,綜合研判我省面臨的主要矛盾、外部挑戰、戰略機遇以及帶來的影響。把新發展階段的特征分析清楚,是編制規劃綱要的起點。
第二是充分體現新發展理念。以省委關于制定“十四五”規劃的建議為依據,在篇章布局上,將五大發展理念貫穿到全篇。從第三到第二十章,圍繞廣東產業特色,進一步筑牢長板,把數字經濟、海洋產業、金融強省等內容單獨成章;同時,對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任務,分析廣東在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方面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環節,力求補齊短板,把文化強省、教育強省、健康廣東、民生保障等單列,明確下一步發展目標,形成了18項具體主要任務。對每項任務,又具體到地市、落實到項目,要花多少錢、投入多少要素保障,做到一張圖、一本賬,確保能夠真正落地實施。
第三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省委、省政府把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作為廣東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定位。廣東在暢通國內循環上,擁有豐厚產業和市場條件;在鏈接國際循環上,具備經驗和環境優勢。規劃綱要草案將這一戰略定位體現到總體要求和各重點任務中,并專章部署建設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突出強化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支撐、聯通、撬動功能,推動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打造規則銜接示范地、高端要素集聚地、科技產業創新策源地、內外循環鏈接地、安全發展支撐地等“五個高地”。
雙城聯動輻射灣區
推動珠三角地鐵互聯互通
南方日報:規劃綱要草案中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方面有什么樣的部署?在雙城聯動方面有怎樣的安排?
葛長偉:“雙區”建設是新時代黨中央賦予廣東的重要使命,是“1+1+9”工作部署9項重點任務的第一項,也是全省改革發展工作的總綱和總牽引。
為充分體現“雙區”建設的支撐引領作用,規劃綱要草案將“雙區”引領擺在總體要求部分,與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并列,明確提出支撐引領全省有效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高效暢通經濟循環、打造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高地和深度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五個方面的支撐引領作用。同時,把“雙區”建設的具體內容貫穿到創新強省、現代產業體系等各項重點任務中,并在深化改革、高水平開放、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三個章節集中闡述。
那如何更好發揮雙城聯動作用?廣深兩個城市,加起來超過5萬億的GDP,這么大的經濟體量、距離又這么近,不僅在全國,放眼全球也不多見。深圳創新活力強、企業創新主體活躍,而廣州的教育文化、醫療服務等公共服務體系發達,通過加強兩個城市在硬軟件的對接合作,促進廣深兩核進一步優勢互補、比翼雙飛,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必將起到極大的輻射帶動作用。
一方面是全力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研究制定省級層面支持深圳實施綜合改革試點的若干措施,推動在土地管理制度、資本市場建設、數據要素市場培育等關鍵環節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另一方面是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支持廣州學習借鑒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做法進一步深化改革,強化廣州省會城市功能,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發展能級,打造全球營商環境新標桿。同時,支持廣深兩市完善戰略合作機制,加強重大規劃、政策、平臺對接,支持兩市攜手共建要素市場化配置高地,加快共建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聯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共建世界級產業集群、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共同增強核心引擎功能,輻射帶動周邊城市一體化發展。
“十四五”時期,廣東將加快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推進大灣區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推動珠三角地鐵互聯互通,努力實現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同時,加快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以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為重點,創新投資建設運營管理模式,建成佛莞城際等項目,加快構建大灣區城際快速交通網絡。
實行城鎮差異化發展
優化“一群五圈”空間格局
南方日報:說到廣深都市圈,規劃綱要草案對加快建設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和構建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現代化都市圈做出了安排。請問五大都市圈的規劃編制進展如何?將為當地民眾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葛長偉: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部分,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為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
都市圈的“圈”是一個區域的概念,不一定是以核心城市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塊狀區域,應更注重在經濟往來密切、人文交流頻繁、同城化態勢明顯的區域內培育都市圈。
按照中央精神,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優化“一群五圈”城鎮空間格局。“一群五圈”即加快建設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和構建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現代化都市圈。“一群五圈”的城鎮化格局覆蓋了全省所有21個地級以上市,有利于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都市圈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及資源優化配置等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加快形成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態的增長動力源;有利于強化功能引領,改變按地理方位簡單劃分區域格局的傳統思維,轉變靠發達地區溢出帶動落后地區梯次發展的固有思路,突破行政區劃局限,實行差異化城鎮化發展模式。
可以說,培育發展五大現代化都市圈對于拓展珠三角發展腹地、發揮珠三角核心區帶動作用、推進環珠三角地區加快融入珠三角核心區、輻射帶動粵東粵西粵北加快振興發展以及加快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特別要說明的是,五大都市圈特別是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個都市圈之間不是割裂的關系,而是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廣州、深圳等都市圈將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推進珠三角地區產業、交通、營商環境、社會治理、生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深度一體化,構建珠三角地區與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良性互動、相互促進、合作共贏的區域發展格局。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吳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