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新動能新機遇(廣州)峰會現場
央廣網廣州6月25日消息(記者 王雪薇) 為期兩日的“一帶一路”·新動能新機遇(廣州)峰會將于今晚(25日)閉幕。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秦玉才,發表了題為《打造港澳粵大灣區,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的演講。
從去年起,“一帶一路”研究院便開始承擔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規劃的課題研究,并于近期在廣東梅州、河源等地展開調研。這次演講秦玉才從十個方面介紹了目前課題組的最新進展,以及對一些熱點話題的分析思考。
國家發改委“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秦玉才
發展趨勢:
新起點 大有作為
不平衡 資源受限
從數字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優勢明顯。2015年,灣區的GDP增加到1.5萬億美元,擁有全球最大的海港城、空港城和信息港城。
除了經濟總量大外,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集聚發達、服務業完善、科技創新能力強,而且區位優越、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健全,開放程度高,文化厚重。同時,“一國兩制”也是比較突出的優勢。
秦玉才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正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下一個十年,仍處于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但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和困難,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矛盾比較突出,資源環境約束也不容忽視。
港珠澳大橋香港段的海上高架橋。(新華社記者 呂小煒 攝)
范圍界定:
不只“9+2”
涵蓋廣東全境
自從“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提出后,關于覆蓋范圍,外界一直有不少說法,“9+2”(即珠三角9市+香港、澳門)的觀點也不絕于耳。秦玉才透露,最早啟動規劃的時候,曾有人提出“深港澳”的提法,但經過再三斟酌最終還是定為“粵港澳大灣區”。
“我理解這個‘粵’是廣東全境,不是單純指珠三角。”秦玉才說,之所以這么考慮,主要考慮到粵東西北的經濟社會發展與珠三角存在很大落差,“區域發展很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十分突出。前幾天,我在梅州、河源調研,深圳人均GDP是河源的6倍,這個區域差距在全國都是很大的。”
秦玉才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要實現更大的發展,不僅要把珠三角這個“增長極”繼續做大做強(建設世界級城市群),還要把粵東西北培育成新的增長極,共同支撐大灣區長遠發展。
目標定位:
全國區域發展新引擎
打造世界創新中心
秦玉才表示,鑒于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的獨特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將強化灣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打造全國區域發展的新引擎、發動機。
同時,還要將大灣區打造為世界創新中心,建設國際一流的金融聚集區,規劃建設深圳、廣州CBD國際金融總部生態區,引進國內外金融機構總部。
除了科技創新、金融布局外,大灣區還承擔著“中國制造業高地”的任務,包括打造一批在全國乃至國際有影響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圍繞裝備制造、汽車、石化、電子信息等重點領域和項目,打造龍頭企業。
由于粵港澳大灣區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秦玉才透露,還考慮將大灣區建設為國家南海開發戰略基地。加快發展戰略性海洋高技術產業,在海洋管理、海洋開發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