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以后通過隱形眼鏡就能鏈接大數據,隨時了解我們的身體狀況。”廣州琦安琦視覺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為參加2017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下稱“創交會”)設計展板。該公司負責人伍衛東透露,這是第三次參加創交會。三年來,他們累計展示了12個創新科技項目,3個項目成功對接簽約。“此次帶來了加上石墨烯涂層的隱形眼鏡項目,希望為技術落地找到肥沃的‘土壤’。”
創交會自2015年永久落戶廣州。本屆創交會5月26日至27日在廣州琶洲國際會展中心舉辦,2017“創響中國”廣州站也將同日“起跑”。
本屆創交會全面匯聚創新創業項目、技術、資本、人才、信息等“交易鏈”上的創新要素,僅展覽的項目就多達1300多項,不少還是“全球第一”的“高科技”。
“1 1 N”模式
讓科技成果轉化永不落幕
本屆創交會專門設置了高新產業展區,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7個展區。
相比往屆,今年的參展項目更加強調創新精品,也經過了更長時間的項目征集和評審,篩選的項目更加契合廣州“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戰略性新興產業計劃。
“目前全球做裸眼3D顯示器的有兩家,一家是日本,另一家就是我們。”
廣州彌德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范杭介紹,裸眼3D顯示器即不用佩戴3D眼鏡就可欣賞有3D效果的影像。此次參展的這款顯示器從分辨率、亮度、色彩等方面都超越了日本,是全球首臺24寸全分辨率裸眼3D顯示器。
本屆創交會將舉辦20多場專項活動推介優秀項目成果,還有三場創新創業大賽和兩場大規模的路演活動,為資本與市場搭建“牽手”的橋梁。
“我們擅長技術研發,在宣傳和資金方面是短板,希望通過創交會得到市場和資本的關注。”中山大學無人駕駛汽車團隊負責人表示。
此外,本屆創交會提出“1 1 N”的對接模式。兩個“1”分別是每年舉辦一屆創交會和啟動一個網絡平臺——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服務平臺。“N”即在企業相對集中的開發園區、孵化器、服務中心等地方設置常態化項目對接轉化基地。該模式將有力地推動技術供需雙方的精準對接,加速成果轉化,為國內外的創新創業項目來廣州發展合作提供便利。該模式將拓展到廣州其他開發園區或服務中心,甚至還將擴展至全國。
助力科研落地
創交會已成為廣州新名片
一直以來,創交會吸引了大量國內外創新創業精英,帶著項目成果聚集廣州,助推一批高端科研成果轉化落地,促成了技術、項目和人才等創新資源對接交易,充分發揮了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作用。據統計,2016年創交會有94個項目達成合作意向,最終成功轉化落地的項目達到73個。
“企業不能閉門創新,希望借助創交會實現技術合作,形成產學研聯盟。”廣州發展瑞華新能源電動船有限公司總經理嚴曉軍表示,通過創交會,已經與上下游企業實現了需求對接。該自主研發的2000噸級新能源純電動散貨船年內即可完工。建成后,該船將成為世界上第一艘千噸級純電池推動載重船舶,填補世界同噸位內河雙電驅動散貨船的空白。
同時,創交會上“雙創”的熱情之火不斷燃燒,助推廣州將科技創新方面的多個“第一”收入囊中。
數據顯示,2016年廣州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203家,新增掛牌企業凈資產均值、增長率均居全國主要城市首位;凈增高新技術企業2820家,平均一天誕生7家高企,全年增速居全國副省級以上城市首位……一系列數據折射出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發展后勁。
“創交會已經成為世界了解廣州創新的重要窗口。”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張建華表示,要把創交會建設成為推動全國創新創業成果轉化交易的“重大窗口”,成為繼廣交會、海交會等展會之后,又一全國性的品牌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