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南粵古驛道網報道,3月22日,許瑞生副省長邀請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廣東歷史學會會長、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著名電視劇《亮劍》導演張前,韓山師范學院林倫倫院長、黃挺教授等一批著名專家學者一同前往汕頭市,調研樟林古港古驛道修復保護利用工作。
圖為樟林古港調研現場
省政府趙坤副秘書長,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王芃廳長、郭壯獅副廳長,省體育局王禹平局長,省水利廳張英奇副廳長,省文物局龍家有局長,汕頭市劉小濤市長、陳武南副市長,澄海區委劉永銘書記,澄海區政府楊煥新區長等人參加了調研和座談會。
許瑞生副省長一行先后實地調研了樟林古港、新興街古驛道、南社古海關、秦牧故居、南盛里、錫慶堂、蓮華鎮北溪洲公園等重要節點,深入了解樟林古港及周邊歷史遺存的保護利用情況。
圖為新興街調研現場
許瑞生副省長在調研中強調,樟林古港保護利用工作要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結合起來,樟林古港是一個維系、加深與海外華僑聯系的重要載體,有助于提升廣東的文化軟實力,同時,要借助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的契機,挖掘樟林古港的歷史內涵,通過活化,串聯起古驛道沿線村莊的“亮點”,激活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圖為樟林古港新興街
挖掘樟林古港好故事:
對于陳春聲而言,樟林古港是一個熟悉的地方,從1991年,他就開始在樟林古港做田野調查。他表示,樟林古港的歷史文獻記載非常豐富,從明代嘉靖年間“開村”時的“建寨呈文”開始,幾百年間一直有各種文字記載留存下來,19世紀以前就有40萬字至50萬字的文獻資料。他建議,在做樟林古港的規劃設計時,應該多挖掘歷史文獻資料,這有助于進一步了解樟林古港的歷史內涵。他說:“樟林古港的興起和繁榮,不是偶然的。”
陳春聲建議應更加仔細地挖掘樟林古港。他舉例,在東西南北4社中央的城寨內,還有另一座天后廟,該廟是乾隆五十九年由一個姓林的商船船主修建的,并非如社廟一樣由社眾合力建筑,規模也較小,平時只有一些婦女前往祭拜,但這個天后宮有很多歷史故事。陳春聲說:“樟林古港這個地方很特殊,只要好好去挖掘,每個地方,每一座建筑都有不少故事。”
圖為樟林古港永定樓
陳春聲還提到,可去挖掘樟林的關帝廟、朱子祠和風伯廟的故事,其中,風伯廟是以私通海盜案中被沒官的大洋船商人林泮的住宅改建的。此外,嘉慶四年(1799年),林泮在樟林興建的蘇州式園林“西塘”,至今仍然是潮州地區最有名的家庭園林之一,但是目前已經被污水淹浸接近荒廢,亟需去挖掘保護。
乾隆中葉以后,由于樟林成為粵東最重要的近海貿易港口,河港上游水道兩旁興建了長發、古新、廣盛、仙橋、洽興、順興、永興、仙園等8個商業街區,原來位于樟林西邊的兩個獨立聚落——塘西和仙隴,也由于八街的擴展,與樟林連成了一片,成為“樟林埠”的兩個社,加上原來的4社,形成了“六社八街”的格局。對此,陳春聲認為,樟林古港自古以來缺乏一個統一有效的管理機構,如果根據官方的行政區劃,現在所說的“樟林鄉”,從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行政單位,這不利于樟林古港的未來統籌和發展,也是下一步推動樟林古港保護利用工作要去思考的問題,他建議樟林古港的保護利用應成立一個有權威的統籌管理機構。
圖為樟林古港正在進行河涌清淤
做好樟林古港保護利用工作,帶動當地的經濟和民生:
林倫倫表示,樟林古港及其周邊有許多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我們要用這些歷史和文化遺產作“本錢”,借助歷史去激活農村經濟,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他說,沒有必要力圖恢復哪條河、哪座廟等歷史本來的面貌,做好樟林古港的保護活化工作,關鍵是要立足于帶動當地的經濟和民生。
在張前看來,保護樟林古港,除了保護現有的歷史遺存外,還需要保留好當地的人文和傳統文化,要有“情感”。黃挺則認為,水體環境的保護也是樟林古港的修復重點,在潮汕地區,水體污染較為嚴重,整治水體,恢復池塘的清澈本色,能讓樟林古港更加美麗。
對此,許瑞生副省長提出,要運用“線性遺產”的保護思維,在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的挖掘和保護利用中,要重視水域示范路段的挖掘活化,把古陸道、古水道聯通起來,同時把現代交通體系與古驛道交通體系連接起來。他強調,樟林古港要“花小錢辦大事”,要挖掘出“點點滴滴”的閃光點,做好長遠規劃,分步實施,注重人文和歷史的挖掘,以及各個景觀的分析。當前,樟林古港首先需要做好農村環境衛生的整治,鋪設截污管道,挖掘整理古港遺存等工作。
圖為蓮華鎮北溪洲公園
圖為蓮華鎮北溪洲公園
他指出,要跨越行政界線去做好整個南粵古驛道的保護利用工作,樟林古港的水路連接閩南、江西等地區,跨越了多條行政界線,通過樟林古港交通體系乃至南粵古驛道交通體系的挖掘,可以呈現出中國歷史版圖的完整性。
“樟林古港是連接起與海外華僑情感的最好載體,古碼頭是當年人們踏上紅頭船離開家鄉的最后一個臺階,踏上船,他們就漂洋過海,遠離故鄉。樟林古港是海外華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記憶。”許瑞生副省長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