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日報報道,14日,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召開“3·15信息通報會”,通報2016年度全省消費者投訴情況。記者從會上了解到,2016年,全省各級消委會系統共受理消費者投訴185717件,比2015年增加71780件,同比增長63.01%;投訴量全國第一,約占全國消協總量28.42%,占比由往年約五分之一上升到四分之一強,再創新高。
2016年,全省消委會共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3.004億元,比2015年增加0.524億元,同比增長21.13%。據中消協統計,2016年全國消協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3.87億元,廣東占比高達77.52%,繼續位列全國第一。
分析以上情況,有幾方面原因:一是廣東消費者數量大(消費人口過億)、消費總額高,消費量大由此也帶來較多消費糾紛;二是廣東社會開放,法制完善,消費者維權意識高,積極投訴、主動投訴多;三是廣東消委會組織依托政府及社會各界支持積極作為,激發了消費者的投訴熱情;四是個別特殊投訴事件拉升了投訴總量和數額,如2016年僅關于騰訊公司網絡游戲的投訴就超過27000多件,由“三線改造”引起的對寬帶運營商的投訴也超萬件,各地消委會還受理了多宗關于房地產、汽車、預付式消費的集體投訴,這些案例涉及消費者多、數額巨大,為消費者挽回的損失也多。
2016年,全系統共受理互聯網投訴達到52314件,互聯網服務投訴占服務類投訴比重2016年繼續增長到48.63%。消費者對互聯網投訴主要集中在互聯網游戲、斷網、網速慢、服務收費等方面。
此外,電信服務投訴增長迅速。2016年,全省消費者電信服務投訴16396件。2016年,我省消費者對電信服務投訴,除因“三線改造”引發的投訴外,主要集中在服務質量和流量計費等方面。我省電信用戶基數非常龐大,通過省消委會2016年對電信行業的約談和督促,三大電信運營商對消費者投訴處理積極,和解和調解成功率較高。
熱點1
互聯網服務投訴多
網游糾紛調解難度大
網速慢、收費標準混亂是消費者反映的普遍問題;“三線改造”工程中,艾普、長城等運營商宣傳不到位,斷網現象久拖未決,發生問題后拖延處理、推卸責任,導致相關投訴激增;騰訊公司線上網游“火爆”,線下卻帶來了“高投訴”。
由于網絡游戲立法滯后,管理體制不順,責任不明確,且游戲的專業性導致雙方信息不對稱,消費者舉證困難,維權處于弱勢,因此該類投訴調解難度大,成功率低。
省消委會提醒,消費者在接受互聯網服務時,要詳細閱讀服務機構制定的服務規則,一旦發現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利用技術手段強制交易,均屬“霸王條款”,消費者有權拒絕。此外,消費者在網絡游戲、社交軟件、影音服務等方面的虛擬權益同樣受法律保護。
熱點2
交通工具案侵權嚴重
二手車交易屢現欺瞞哄騙
新車質量問題仍時有發生,銷售服務糾紛頻出,售后服務不規范,服務水平不滿意,是消費者投訴的主要方面。二手車買賣過程中,各種欺瞞哄騙手段屢見不鮮,部分二手車行存在虛報車齡、釣魚營銷、騙取定金、修改里程、銷售事故車、隱瞞安全隱患等消費陷阱,導致消費糾紛、投訴日漸增多。投訴處理過程中,部分二手車行特別二手電商推卸責任,認為自己只是提供中介服務,并不對商品信息的真實性負責,嚴重侵犯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知情權。由于技術性強,消費者舉證難度大,調解工作舉步維艱。去年以來,二手車交易和維修服務問題有往線上平臺漫延的趨勢。
省消委會提醒:消費者在進行二手車交易時要注意簽訂正規有效的二手車買賣合同;核對車輛證件、賣家證件、票證是否齊全;仔細查驗車況;明確過戶時間;合同違約責任要明確詳細。
熱點3
預付式消費頑疾難除
消費者務必理性消費
2015年的“水果營行事件”,2016年的“博貝優品事件”,火爆的預付式消費背后亂象叢生,頑疾難除,近幾年已經引發多宗社會影響極為廣泛的群體性公共事件。預付式消費形態,由于沒有準入門檻,近年來在美容美發、培訓教育、休閑娛樂等各種服務領域遍地開花,但因法律制度規范不完善,監管責任不明晰,經常發生余額不予退還、經營場所變更、服務質量下降、經營者虧損倒閉,甚至卷款跑路等問題。此類事件往往涉及眾多消費者,容易引起社會安全穩定問題,各級消委會高度重視。
省消委會去年專門就此問題向全國人大法工委、國務院法制辦提交建議,要求專門對預付式消費立法。經各級消委會不懈努力,在2016年成功調解了多宗預付式群體投訴,幫助眾多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維護合法權益。如東莞消委會成功處理了一宗涉及700余消費者的健身房關門退費投訴事件。
熱點4
消費貸款陷阱多
學生消費必須量力而行
近年來,校園貸、培訓貸、美容貸、手機消費貸等針對大學生的消費貸款飛速發展,去年還出現了針對女大學生的“裸貸”。類似的消費往往還伴隨著虛假宣傳、價格欺詐、不公平格式條款等違法行為,是新的維權難點問題。
貸款消費中的培訓貸,由于能滿足一些學生學習提高的需要,頗能吸引學生,因而被教育培訓機構廣泛應用,但實際是一種目的性很強的營銷手段。機構在宣傳時,往往把課程描述得十分美好,并有意淡化貸款的壓力,甚至以無息貸款作為吸引。單純的學生往往懷著對學習知識的美好意愿,而忽略了其背后的“陷阱”。
省消委會提醒,廣大消費者,特別是缺乏社會經驗的大學生,一定要正確認識貸款消費的風險,增強風險防范意識,避免掉入消費陷阱,帶來后悔和遺憾。
熱點5
個人信息泄露嚴重
消費安全難以保障
當前,消費者在接受銀行服務、車輛服務、網上購物、快遞服務,辦理買房入戶、手機登記入戶、購買機票車票等業務時,都必須錄個人信息,但企業對國家個人信息保密規定執行不到位,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嚴重。現實生活中,消費者這邊剛買車,那邊各保險公司營銷電話就打入手機,購房后各種房產中介、貸款廣告電話輪番轟炸,這些現象已經嚴重干擾消費者日常生活。一些經營者不僅掌握消費者的住址、電話、單位、職務、收入、房產、車輛、投資等情況,還掌握家人性別年齡、就學就業等情況,為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提供了可能。更為嚴重的是,消費者對信息泄露途徑完全不知情,也不能收集和掌握信息泄露的證據,投訴無門,也很難尋求法律賦予的救濟途徑。
省消委會提醒,要謹防釣魚網站,防止個人信息泄露造成經濟損失。同時對于已經廢棄的包含個人信息的資料,一定要妥善處理好。社交網絡要盡可能避免透露或標注真實身份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