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日報報道,近日,廣州市政府提出,“十三五”期間將引進1-2所國際知名大學來穗合作辦學。
深圳、中山、珠海、惠州四市,近期也在教育規劃中提出引進一批高水平大學、國際知名大學。其中,深圳的“大學計劃”最為宏大,提出到2025年高校將達20所左右。
加上東莞市上月底成功引進法國國立工藝學院、佛山市順德區近期啟動廣州大學城衛星城建設,珠三角“辦大學”熱潮持續升溫。
觀察上述七城競相“辦大學”,一個明顯的趨勢是:七城“辦大學”都注重引進國際一流學科,全球優質高教資源正朝廣東加速導入。
珠三角掀起新一輪“辦大學”熱潮,既是廣東落實國家“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戰略的具體實踐,更是廣東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重要內容。
時下,隨著珠三角“國際一流大學+科技產業創新”不斷發酵,外界印象中的“全球制造基地”正向“全球創新應用市場”加速轉變。
廣深帶動新一輪“大學熱”升溫
3月6日,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廣州市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到2020年引進1至2所國際知名大學來穗合作辦學。
作為廣東省會城市,廣州共有高校81所,集結了全省80%的高校、97%的國家重點學科、70%以上的科技人員和95%的博士。在國家最新提出“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背景下,廣州新的“大學計劃”備受外界關注。
根據規劃,廣州將引進世界一流的學科專家和人才團隊,引進1至2所國際知名大學來穗合作辦學,推動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校區建設。同時,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及一流高職院校建設,整體推進廣州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建設高水平大學,支持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建設一流高職院校。廣州還將爭創1—2所應用型本科高校,新增1—2所專科高職院校,組建1所開放大學。
與廣州相比,作為廣東兩大“發動機”之一的深圳,因建市時間不長、大學底子相對薄弱,近幾年在引進國內國際名校方面勢頭更猛。
深圳建市初期創辦了深圳大學,2000年起引進北大、清華、哈工大等名校來深辦研究生院,2012年成立南方科技大學,2014年引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吉大昆士蘭大學等。
近兩年,深圳再掀“大學熱”。北大、清華、人大、武大、中大、哈工大、美國羅格斯大學、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等,一大批國內國際名校紛紛來深布局深圳校區、國際校區或特色學院。
去年底深圳市出臺《關于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5年高校將達20所左右,3—5所高校排名將進入全國前50位,30—50個優勢學科將參與國家世界一流學科競爭。
作為廣東兩大“發動機”的廣州和深圳,如今正帶動珠三角地區升級“城市學歷”。
五城共舞紛紛引進國際名校
在廣州、深圳的帶動下,珠海、中山、惠州、東莞、佛山也紛紛加入“大學競賽”。
作為珠三角地區為數不多的沒有本科院校的城市,中山市多年前就想通過引入“外援”方式改變高等教育滯后窘狀。
為此,2012年,中山市政府與澳門科技大學簽約合作辦學;2014年與英國、德國的高校聯系,希望引入世界排名靠前的理工科學校。經過兩年多努力,今年1月,中山市正式與英國考文垂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簽訂合作辦學協議,成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考文垂學院。
日前公布的《中山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力爭引進1至2所世界排名靠前的高校來中山獨立或合作辦學。
珠海也在加速提升高等教育。
自1999年起探索“地方政府與高校聯合辦學”模式以來,中大、暨大等10所高校先后扎根珠海,形成珠海校區或獨立學院,珠海也因此被稱為“分校之城”。去年,珠海市分別與中大、暨大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推動兩所大學的珠海校區功能升級。
中國內地首家與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創辦的重點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合作辦學的聯合國際學院(UIC)于2005年落地珠海。其位于唐家灣的新校園即將于今年7月啟用。珠海市提出,到2025年,力爭有2—3所高等學校躋身國內一流應用技術型大學。
惠州、東莞、佛山在“辦大學”方面也有新動作。
2月27日,教育部同意東莞理工學院與法國國立工藝學院合作,在東莞市設立聯合學院。佛山市加速推進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創建廣東省一流工科大學,佛山市順德區近期還與省教育廳簽署共建協議,啟動廣州大學城衛星城建設。惠州市則提出,到2020年引進1—2所國內外知名大學來惠州合作辦學。尤其是借助中以孵化器、中以聯合科技創新中心等平臺共建的契機,推進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等來惠聯合辦學。
廣深帶動,五城共舞,珠三角七市競相“辦大學”愈演愈烈。
“從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看,高校、科研機構越多,城市的科技力量就越大。教育資源越雄厚,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就越強。”中國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徐逢賢表示。
還有專家認為,國際名校匯聚,可為珠三角地區提供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撐,對于廣東打造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將起到加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