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廣東大街小巷,垃圾分類海報、標語等隨處可見;社區中,穿著紅背心的黨員站在分類點指導投放;在校園、單位、企業,分類垃圾桶隨處可見。垃圾分類逐漸融入廣東民眾的日常生活。
垃圾分類事關千家萬戶,推進垃圾分類,重在推動“全社會治理”,促進習慣養成。近日召開的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提出,要以建立和完善全覆蓋的社區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發動群眾共建、共享。
當前,廣東將垃圾分類作為提升現代化治理能力、群眾共建共治的新抓手,黨員回社區服務,與群眾攜手推動垃圾分類;各類公益活動、培訓等讓垃圾分類蔚然成風,同時垃圾分類也納入學校基礎教育,“小手拉大手”,帶動全社會踐行。
南方日報記者 張子俊 譚超 朗慧 馮艷丹 策劃統籌:謝慶裕
黨建引領
黨員奔走社區引導“撤桶”分類
“撤桶后,雖然有些不便,但樓道變干凈了,也不會有味道,最終還是大家受益。”廣州林和街道黨工委書記張妙娟仍記得自去年以來黨員回社區幫助宣傳垃圾分類的情景。
對于很多街道干部來說,能成功將居民勸下樓倒垃圾并不容易,特別是在每棟高達50層的林和苑小區。
為此,林和苑小區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及時成立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在最難推動的“撤桶”環節,通過小區黨員居民挨家挨戶宣傳,同時召集村民代表、股東代表、樓棟長等召開座談會,分析撤掉樓內垃圾桶的必要性及利害關系,林和苑小區終于在2019年11月28日順利完成樓道撤桶工作。
黨建引領共建共治也幫助廣州白云區推進垃圾分類。“一到周末,經常會有近百名黨員報名到分類投放點引導分類。”京溪街云景名都業委會主任朱義禮表示。目前,白云區建立起支部建在業委會、經濟社,各農村、城中村、社區全覆蓋建立垃圾分類黨建聯席會制度,在大源街大源村,每一項垃圾分類的相關政策制定都離不開村民的出謀劃策。“必須得到絕大部分經濟社戶代表會議表決通過后,政策才會實施。”大源村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此大家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都顯著提高。
目前,廣州已有23萬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回社區報到并參與垃圾分類服務,并初步建立起社區基層黨組織、居委會、業委會、物管公司、志愿者“五位一體”聯動機制。在廣大黨員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廣州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8%,居民分類知曉率、參與率分別達到99.1%、95.5%。
事實上,黨建引領推進垃圾分類已成全省多地基層推進垃圾分類的利器。再比如汕頭市推行黨員干部帶頭示范,特別是發揮好老黨員、老干部、老軍人、老模范、老教師“五老”作用,在此基礎設推動居民自治,通過“有事好商量”民主協商、紅黑榜評比、“小手拉大手”等方式,引導群眾形成垃圾分類自覺。
而這樣的社區治理也在疫情防控中發揮出巨大作用。疫情發生后,基層社區的垃圾分類聯動協作機制,為社區疫情防控提供高速有效的組織保障;垃圾分類動員體系,為疫情防控科普搭建直達家庭的宣傳渠道;垃圾分類基層工作體系和社區宣傳員、志愿者、黨員先鋒崗等直接轉化為疫情防控的中堅力量。
“當前,堅持黨建引領已成為全省廣泛發動全民參與,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有力抓手。”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各地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以鎮街網格化管理體系為基礎,最終構建社區黨組織引領,居委會、物業、志愿者、居民等廣泛參與的社區生活垃圾分類共同體。
社會參與
垃圾分類納入“創文”測評
社區之外,如何讓更廣泛的公眾參與垃圾分類、養成習慣?廣東各地的科普館、志愿活動等給出了答案。
記者剛踏入深圳南山區垃圾分類科普體驗館,便被大廳的曲面屏互動燈光藝術裝置吸引,數字體驗場景展現著生態環境的變化。而在二樓,垃圾分類投球競技小游戲區,投入正確的小球就能得分,“參觀的嘉賓,特別是學生,特別喜歡這個游戲。”體驗館館長吳敬文說。這樣的科普教育場館,在深圳已經有17個。
在東莞麻涌環保熱電廠內的環境教育基地,播放著垃圾分類相關知識,陳列室內展示著包括廢棄主板等各類垃圾的處理方式。東實新能源公司總經理助理鄧勇軍介紹,自2017年向社會開放以來,已累計接待各級政府部門、企業、社會民眾超過600批4萬人次,有效傳遞垃圾分類知識。
而在廣州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內的環保科教中心,集合了24個展項及互動體驗設備,各類游戲、開放式課堂,讓參觀的學生們目不暇接。工作人員介紹,通過這些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形式,很容易讓公眾在動手參與、親身體驗中獲得全方位的垃圾分類知識。
同時,廣東各地也通過大量教育計劃、科普活動等,讓垃圾分類在公眾心中“生根發芽”。
在深圳,“蒲公英”公眾教育計劃正讓垃圾分類在全市普及。邀請社會知名人士擔任垃圾分類推廣大使,組建近400人的志愿講師團,開展分類大講堂、微課堂等活動近4萬場,并招募2000多名社會監督員,讓垃圾分類真正進入公眾觀念。
生活垃圾分類進小區、學校、村組、機關和企業宣傳活動則在東莞如火如荼,目前已開展1000多場次垃圾分類志愿服務活動,制作了廣東宏遠籃球隊公益廣告,播放量超過120萬人次,生活垃圾分類已成為全社會的新時尚。另外,江門市開展“一十百千萬”行動,汕頭市推行“十個一”精品示范等。
同時,省人大通過第三方評估、委托專業調查機構開展社會調查、深入一線明察暗訪等方式,了解公眾對垃圾分類法律法規制度的知曉度和遇到的問題,推動社會各方面不斷提高依法依規開展垃圾分類的自覺性。
“全省多方通過各種科普宣傳活動,已經逐步營造起垃圾分類氛圍,公眾習慣開始養成。”省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廣東已將垃圾分類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測評體系,并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去年以來累計開展垃圾分類志愿服務宣傳活動4600多場次,服務時長約50萬小時,惠及群眾約1200多萬人次。
教育宣傳
“小手拉大手” 營造綠色生活
垃圾分類是長時間的習慣養成過程,在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當前,“小手拉大手”帶動垃圾分類也逐漸成為共識,多地推進垃圾分類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
“垃圾分一分,校園美十分”“環境美一分,健康加一分”,走進執信中學,紅墻綠瓦間隨處可見綠色環保宣傳標語。“宣傳標語外,同學們就餐時,志愿者會在餐具回收點引導分類投放,垃圾分類已經成了師生的新時尚。”執信中學黨委書記陳民介紹。
目前,執信中學被確定為首批中央文明委垃圾分類進校園重點工作項目基層聯系點,創新探索出“三融入三結合”的生活垃圾分類教育途徑。
陳民表示,首先是把垃圾分類融入國家課程體系,融入校本課程開發,傳授垃圾分類科學知識。隨后融入社會實踐,執信中學與10余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研院所、企業等合作,分批到合作單位開展社會實踐,最后融入日常生活。三結合則與勞動教育、環境教育、創新教育結合,探索通過學生參與垃圾分類、垃圾處理和環境保護的研究項目,開展科研探究。
“三融入三結合”垃圾分類經驗,也逐漸影響到學校周邊的商店、社區參與分類。“讓垃圾分類意識從小深入學生腦海,不僅能影響學生的一生,還能通過學生將垃圾分類知識傳遞給大人,常說的‘小手拉大手’,這小手還是很有能量的。”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主任孫新軍在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觀摩時表示。
“目前,各市都紛紛編制教育讀本,并將垃圾分類作為開學第一課融入學校教育。”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垃圾分類正通過教育深刻影響下一代孩子們。
學校教育外,多地也開展面向更廣泛公眾的社會教育。廣東將垃圾分類作為全省市長(書記)城建專題研究班培訓課程,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專題授課,同時組建省垃圾分類培訓學院,對基層管理者、環衛作業人員、物業人員、志愿者等開展精準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