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廣州市政府召開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下簡稱內貿改革試點)天河路商圈發展經驗推廣會。
廣州市常務副市長陳志英在會上指出,此次推介會主要目的是為貫徹落實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復制推廣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經驗的通知》,推廣廣州市商圈發展經驗模式,加快推進商貿流通業的創新轉型與提質增效,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廣州市的國際商貿中心地位。
天河路商圈入選全國內貿流通推廣案例
享有“華南第一黃金商業帶”美譽的天河路商圈,近兩年在電商沖擊、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了較快的增長態勢。天河路商圈搭建政府+商會+企業共治共管的管理模式成功入選37項內貿流通全國推廣的經驗。
“2016年度我們的商品銷售總額超過了9500億元”,天河路商圈會長謝萌在推廣會上說。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目前天河路商圈的商業面積超過150萬平方米,擁有超過10000個零售餐飲商家,日均客流量突破150萬。同時,天河城、太古匯和正佳廣場更是連續三年位居中國購物中心排行榜前10名。
近年來,廣州市以天河路商圈為抓手,充分發揮政府、社會組織和企業在行業管理中的作用,特別是以行業商協會為載體承接部分政府職能,構建“政府+商會+企業”的政社關系與行業管理體制,形成政府協調、商會主導和企業參與的三方共治共管的商圈管理新模式。
具體而言,就是成立了廣東省首個以區域為特征的行業組織商會--天河路商會。商會由多元化商貿企業代表組成,承接政府部門委托的活動組織、標準制定、指數編制等作用,及時反映商圈內企業的發展訴求,協同政府、企業整合商圈各類資源,共同治理商圈發展事務。
廣州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指出,該模式既進一步厘清了政府與市場的職能邊界,又有效避免了商圈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提高了行業自律水平,為政府簡政放權背景下加強行業管理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經驗。
2012年以來,廣州市政府與天河路商會每年舉辦一屆廣州國際購物節。天河路商會每年與一個國外知名商圈或地區商會結盟,整合締約方的商、旅、文、娛資源,在購物節期間開展重點推介。
近年來,天河路商會先后與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等國際知名商圈、商協會結盟。國際購物節還邀請領事、專家、跨國機構等,舉辦了天河國際城市商業論壇、英中零售論壇、建設國際商貿中心圓桌會議等一系列會議。“政府牽線-商會結盟-企業合作”模式的國際購物節,不單持續為廣州帶來境外品牌、消費體驗、異國文化、商業理念等新供給,更為廣州實施國際化城市營銷提供了新平臺。
廣州市6項經驗和模式數量位居全國第二
今年7月,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復制推廣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經驗的通知》,公布了面向全國復制推廣的37項典型經驗和模式,其中廣州市占6項,在9個城市中數量位居第二。
據介紹,廣州面向全國可復制推廣的經驗模式包括以平臺服務為基礎推進專業市場轉型升級、負面清單與正面清單結合的專業市場管理模式、電子商務生態化集聚化發展模式、龍頭企業帶動的托盤標準化及循環共用模式、商務綜合行政執法模式、“政府+商會+企業”共治共管的商圈管理模式等。
廣州市商務委副主任楊勇在會上談到,2015年8月以來,廣州市圍繞傳統商貿業轉型升級、新興商貿業創新發展、探索建立新型流通管理體制、深化流通領域監管服務改革等4個方面共計13項試點任務展開,注重新舊商貿業態融合發展,突出抓好模式創新與體制機制突破組織開展了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工作。
其中,電子商務生態化集聚化發展模式值得關注。根據廣州市電子商務和移動互聯網集聚區總體規劃布局方案,培育建設黃埔和荔灣兩個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以“互聯網+”為特色的琶洲世界級電子商務和移動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已見雛形。目前,該聚集區已經吸引了騰訊、阿里巴巴、小米科技、唯品會等12家知名電子商務和互聯網品牌企業入駐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吸引投資超470億元。
通過創新電商發展模式,廣州電商產業發展規模迅速壯大。經統計,2016年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約1.7萬億元,整體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快遞業務量28.7億件,日均處理785萬件,繼續保持全國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市網上商店零售額370.7億元,增長19.1%;全市跨境電商進出口109.2億元,增長1.1倍;其中出口51.1億元,增長49.5%;進口58.1億元,增長2.4倍,進出口規模繼續保持全國各城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