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將廣邀“外腦”為廣州教育發展問診把脈、獻計獻策。記者從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獲悉,廣州下月將依托廣州市教研院和廣州市教育學會設立教育政策研究專業委員會,與其他的政策性研究專業平臺不同的是,該“智庫”計劃邀請來自教科研機構、高校專家、中小學校等不同領域的100多位“外腦”擔任智庫專家成員。
借“外腦”
邀130位專家為廣州教育把脈獻策
廣州市教研院方面介紹,廣州市此次設立的教育政策“智庫”,計劃邀請包括人大代表、廣州地區從事教育政策研究的高校專家、廣州有志于從事教育政策研究的校長和教師及教科研機構專家等 130位專業人士、作為該智庫專家成員。
記者了解到,這批“外腦”專家的學科背景較為豐富涉及教育學、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專家成員中熟悉廣州教育的研究人員和校長、老師的也不少,廣州11區均有校長老師代表擔任專家成員。
“設立教育政策研究專家委員會很有必要,教育政策既需科學規范,也要更具有實踐前沿性。”專家組成員、廣州外國語學校校長劉紅梅認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有的教育政策都應該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和科學性。有了這個政策研究專業委員會,政策在產生之前就能夠更充分吸收來自社會、學校及專家的意見,這樣的做法對教育政策科學決策很有意義。
“一項政策既要科學規范,也要有靈活性。”劉紅梅建議,一項教育政策在政策產生前、決策過程中應該加強調研,在政策實踐過程中要不斷完善,讓政策既能促進教育推動學校發展,又能與時俱進適應新的發展需求。
促發展
“智庫”平臺要為熱點針砭時弊
為何要廣州設立教育政策研究專業委員會?邀請100多位“外腦”成立廣州教育政策研究專業委員會,希望能夠為廣州教育發展把脈又獻策。
廣州市教研院副院長査吉德介紹,除了“智庫”平臺通常意義要做的調研、咨詢等工作,廣州教育政策專業委員會要做的事情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結合教育發展實際情況,開展調查研究和實證研究,為廣州教育政策決策提供前瞻性科學分析、信息反饋等,提升廣州地區教育政策制定和評估的科學水平。二是結合廣大家長師生關注的教育熱點,研究廣州教育面臨的重大實踐問題。促進廣州地區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三是定期討論并發布年度政策研究課題、交流國內外教育科研成果和經驗等。
廣州設立教育政策“智庫”正當其時。中山大學葛洪教授認為,廣州首推區域性教育政策智庫平臺,匯聚不同領域的專家,會對廣州未來的教育發展提供更多有實踐意義的政策研究,也會為全國提供更多具體的教育實踐案例研究,意義深遠。
在葛洪教授看來,教育領域存在調結構、補短板、去庫存、去產能的全國性共性問題,也需要結構性供給側改革。下一步,廣州教育政策研究專業委員會設立,應該結合實際調研、大數據分析對廣州教育的發展開展“全鏈條式”系統性研究。首要做的事情就是“摸家底”,把廣州教育發展當前存在的“短板”摸清楚,然后研究分析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匹配政策建議,為接下來的教育政策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其次是要對教育深層次問題進行系統性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供解決方案。(全媒體記者/陶達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