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網報道,26日,廣州茶樓文化展在西塔國金天地舉辦。該展覽除了介紹陶陶居的百年發展史外,還結合廣東非遺文化做展示,包括宮燈、舞獅、粵劇戲服、茶點制作等。展出從一直延續到7月2日。
百年老字號被市場激活
本次文化展聚焦百年品牌陶陶居。陶陶居始于1880年(光緒六年),距今已有137年歷史,曾是各方文人雅士、名人商賈聚首之地,現今仍是廣州城里最具名氣的茶樓之一。
維新名仕康有為曾親題“陶陶居”這三個字,寓意來此品茗“樂也陶陶”。1993年被國家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1998年經國內貿易局批準為“國家特級酒家”。 2005年6月被公布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作為擁有百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陶潛善飲,易牙善烹,飲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無遺”已成為老廣人心中陶陶居的標志。
早在2000年,幸運樓飲食集團從廣州工業發展集團下屬公司手上取得了“陶陶居”商標經營權,開始經營位于第十甫路的陶陶居老店,至2018年9月合約到期。2015年,廣州工業發展集團下屬的廣州飲食集團以“陶陶居”商標及品牌所有權人的身份,對其餐飲商標進行招標,食尚國味獲得商標經營權,并在此后兩年全面鋪開陶陶居門店,并首度進入廈門市場。
廣州工業發展集團副總經理余一佳早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把廣州老字號品牌委托給市場,是希望更多的企業運營能擴大品牌的影響力,激活老字號的資源,讓老字號源遠流長。
廣東省老字號協會秘書長范依萍表示,全省共有159家老字號,其中57家被認定為中華老字號。老字號不光是產品的輸出,更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在互聯網普及的時代,老字號生存問題備受關注。她認為,老字號不能倚老賣老,應該通過技術和服務的創新重新贏得市場的認可。目前,協會方面已經向有關部門提議,出臺政策引導社會資源與老字號連接,激活老字號的品牌影響力。
廣州人飲茶歷史源于清朝
廣州人飲茶歷史悠久,從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今海珠區開業的成珠樓開始,老字號茶樓因此產生,后發展成茶樓文化,其建筑風格有嶺南建筑特色,同時具有深厚文化積淀,深為文人墨客與老百姓所喜。隨著歷史發展、廣州商貿繁榮,廣州茶樓大興,惠如、多如、太如、東如、南如、陶陶居、陸羽居相繼出現,當時并稱“九如三居”。20世紀開始又有了文園、南園、西園等“四大茶樓”,之后還有廣州酒家、北園、泮溪、南園酒家等。
傳統的廣州茶樓中,最享盛譽的要數陶陶居、蓮香樓、惠如樓。陶陶居位于市荔灣區第十甫路(上下九步行街),創建于1880年(清光緒6年),居原名葡萄居,后由廣東巨商譚杰南購入后改名,取其“樂也陶陶”之意。康有為到廣州講學時,是該茶樓的常客,傳說茶樓大堂耀眼牌匾上的“陶陶居”題字正是康有為親筆。
茶樓文化展看點:
挑九龍泉水,招搖過鬧市
解放前陶陶居還曾以白云山九龍泉水泡茶吸引客人,每天用“大板車”到三元里接載白云山九龍泉水,用人力拉入市區后,再改用扁擔、木桶肩挑,一面漆上“陶陶居”、“九龍泉水”字樣,另一面則宣傳:“陶陶烹茶,瓦鼎陶爐,文火紅炭,別饒風味” 。吆喝著招搖過鬧市,陶陶居的山水名茶日益廣為人知。
紅泥火爐燒烏欖核作炭,聞名百年的山水名茶
舊時,陶陶居備有大缸儲水,大廳的茶位每位五仙,小廳每位1.5毫。在小廳門口旁放著一個已點燃的紅泥小火爐,旁邊用竹籬擱著燒起來無雜色無味的半截欖核作炭,待瓦茶煲內的山泉水沸騰冒出蝦眼狀,便是“水滾茶靚”的最佳溫度,更有專人侍候在側,相當講究。時而至今,陶陶居茶樓依然保證了名茶的高品質,可供客人選用不同地域的山泉水,功夫茶或燒火現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