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日報報道,廣州市人社局近日發布“嶺南英杰工程”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簡稱嶺南英杰工程),旨在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確立廣州人才競爭比較優勢。文件指出,爭取用5年時間,培養出20名站在國際科技前沿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后備人才。
嶺南英杰工程是在《廣州市“121人才梯隊工程”實施意見》的基礎上修訂。緊扣廣州市“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和人才戰略的總體部署,爭取用5年時間,培養出20名站在國際科技前沿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后備人才(以下簡稱第一梯隊),30名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后備人才(以下簡稱第二梯隊),150名在學科專業領域起骨干帶頭作用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后備人才(以下簡稱第三梯隊)。
廣州市人社局方面介紹,從廣州原“121人才梯隊工程”選拔申報情況來看,符合條件的申報人數超過培養規模約1倍,但因原選拔門檻較高,影響了入選人數;其次,相比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杭州等城市,原“121人才梯隊工程”培養規模相對較小,與國家重要中心城市的需求不相匹配。因此,在政策文件修訂時將培養規模擴大為第一梯隊擬培養20人、第二梯隊擬培養30人、第三梯隊擬培養150人。
嶺南英杰工程在年齡也有所規定,在市屬企事業單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或技能工作,取得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資格或高級技師職業資格。第二梯隊人選不超過45周歲。第三梯隊人選女性不超過50周歲、男性不超過55周歲。
不直接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和技能工作的企事業單位領導,公務員以及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聘任制專業技術類公務員和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不得申報。
廣州還將設立“嶺南英杰工程”資助經費。根據不同梯隊后備人才的培養目標,在培養期內,對第一、第二、第三梯隊的每名后備人才,市財政每年度分別予以不超過40萬元、30萬元和20萬元的經費資助。
廣州市人社局方面介紹,嶺南英杰工程出臺后將與121人才梯隊工程形成銜接。原“121人才梯隊工程”后備人才可申報“嶺南英杰工程”同梯隊或更高梯隊,同等條件下優先入選。原“121人才梯隊工程”后備人才培養期未滿的,繼續享受經費資助,資助經費及培養考核管理按本意見執行;培養期內入選“嶺南英杰工程”更高梯隊的,按照更高梯隊的資助標準享受資助。
幕后
政策修訂背景
國家重要中心城市需要培養高層次人才
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把“加快建設人才高地”作為今后五年發展重要任務,指出要“圍繞經濟發展主戰場,大力培養集聚戰略科學家、企業家創業家、產業領軍人才和團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高層次專門人才、復合型人才等‘高精尖缺’人才”。
近年來,多位院士專家及人大政協代表在多個場合積極呼吁,廣州要打造人才高地,必須做到引育并舉。目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遴選、國家七部委的“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選拔已成為高層次人才選拔培養的明星工程。廣州市原“121人才梯隊工程”立足于院士、百千萬人才工程、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三個層次高層次人才進行選拔,依據不同專業領域和培養目標,對其進行個性化重點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全市有長聘院士4人,雙聘院士2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399人,在全市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中起到了高端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
結合廣州市高層次人才培養實際,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市委組織部,對原《廣州市“121人才梯隊工程”實施意見》進行修訂,起草制訂了《廣州市“嶺南英杰工程”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
嶺南英杰工程資助經費超2億元
從原“121人才梯隊工程”選拔申報情況來看,符合條件的申報人數超過培養規模約1倍,但因原選拔門檻較高,影響了入選人數;其次,相比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杭州等城市,原“121人才梯隊工程”培養規模相對較小,與國家重要中心城市的需求不相匹配。因此,在政策文件修訂時將培養規模擴大為第一梯隊擬培養20人、第二梯隊擬培養30人、第三梯隊擬培養150人。
根據《中共廣州市委 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吸引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意見》(穗字﹝2010﹞11號)關于原“121人才梯隊”資助標準的相關規定,在政策文件修訂時將資助標準納入,使實施意見內容更加完整。資助標準具體內容為:依據不同專業領域和培養目標,在培養期內,對第一、第二、第三梯隊的每位后備人才,市財政每年度分別予以不超過40萬元、30萬元和20萬元的資助經費。
經與國內部分先進城市的高層次人才培養資助標準對比,我市資助標準仍具優勢;從原“121人才梯隊工程”執行情況來看,入選人才反饋資助標準合理,較好滿足了科研工作的需要,因此“嶺南英杰工程”維持原資助標準。經測算,“嶺南英杰工程”1年培養期需資助經費4700萬元,5年培養期足額資助經費約2.3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