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位于廣州大學城的廣東科學中心,地鐵夢恐怕再度落空。正在進行環評的地鐵12號線,終點站由科學中心改至大學城南。“得而復失的感覺。”科學中心相關負責人說,開館近10年,約90%的投訴都是沒有地鐵。“不是科學中心要地鐵,而是市民需要。”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地鐵站就設在科學館附近。
12號線終點改到大學城南之后,連續三個站與4號線換乘。在地鐵規劃專家看來,這并不科學:“地鐵規劃首先要解決的是增加覆蓋,照顧更多市民,12號線連續三個站與既有線路換乘,不設新的車站,覆蓋面沒有擴大。”在科學中心設站,還能實現地鐵與城軌廣佛環線的換乘,避免后者“孤立”于地鐵線網之外。
變化:“曾經擁有”到“得而復失”
地鐵12號線定位為廣州城市軌道X形對角線之一,呈西北-東南走向,經過生物島進入大學城。據公開消息,12號線終點站至今已發生了三次變化。
最初,12號線終點為大學城南站。一年前,廣州新一輪地鐵建設規劃前期研究招標顯示,12號線經過大學城北站不再繼續前往大學城南站,終點站調整為科學中心。上月底,12號線環評公示的線路圖可見,線路終點改回大學城南,科學中心又沒有站了。幾番變故,最揪心的也許是廣東科學中心,門前的地鐵站從無到有,再得而復失。
這已經不是科學中心第一次與地鐵擦肩而過。地鐵7號線曾經規劃在此設站,科學中心現在仍保留著大概10年前與廣州地鐵、市規劃部門的往來公函,函件要求科學中心優化建筑設計,在科學廣場的東南角預留地鐵7號線出入口用地。后來,7號線改至番禺某樓盤旁設板橋站,科學中心與地鐵失之交臂。
“現在12號線處于環評階段,仍然存在調整的可能性,希望能更多考慮市民出行的需求。”廣州一權威地鐵規劃專家說。
規劃專家:
地鐵規劃首先需要增加覆蓋
廣州一權威地鐵規劃專家說:“地鐵規劃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增加覆蓋,照顧更多市民。兩條線路在客流不大的區域連續三個站換乘,不設新的車站,地鐵的覆蓋面沒有擴大,這樣設計并不合理。”
而且,由于4號線的三個站(官洲、大學城北、大學城南)在設計時并無預計未來會有平行線路接入換乘,結構上沒有預留,因此盡管連續三個站換乘12號線,但都不是方便的轉線方式。
連續三個站換乘的情況也不是沒有,距離最近的例子是香港地鐵。在市中心旺角,觀塘線和荃灣線一連三站換乘,但前提是:此處為客流最大的鬧市區,周邊地鐵線路和站點已高度密集,車站在規劃時已按照最便捷的同臺換乘設計。12號線與4號線重疊的三個站,上述條件無一符合。
不便1
科學中心:九成投訴是沒地鐵
2008年落成以來,科學中心由于沒有地鐵通達,市民搭乘公共交通前往十分麻煩。中心與最近的地鐵站大學城北相距逾4公里,出地鐵后須換乘公交車,甚至搭乘“野雞車”才能到達;市區直達科學中心的公交線路只有35路和801路巴士,二三十站的路程,平均需要1個小時以上。
“科學中心收到的投訴中,90%是抱怨沒有地鐵,多年來一直如是。”廣東科學中心相關負責人說,“這是市民的公共設施,我們的展覽都是面向社會大眾的,但由于交通不便,來游覽參觀的多是自駕車群體。”
市民劉小姐曾經到科學中心看電影,散場出來剛過晚上10時,回市區的公交已經結束運營了,地鐵在4公里外,打車回天河要60多元,獨自一人非常無助,“以后都不敢再來看電影了”。有市民甚至因為擔心沒有公共交通回市區,電影也沒看完就中途退場,只為趕上尾班公交車。
為此,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次呼吁設地鐵站。廣州市政協委員樂軍、張季超等先后在廣州市兩會上提出,要完善科學中心的交通配套,建設地鐵。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省科協原主席謝先德也曾建議:“積極與有關部門溝通,不要把這么大的科技館建成了,卻沒發揮作用。”“我們找過規劃部門反映意見,他們回復會考慮研究。”科學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廣東科學中心是國內最大的科學館之一。據了解,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科學館距離地鐵站非常近。北京的中國科學技術館離地鐵站約700米,上海科技館更是地鐵直達門口,站名就叫上海科技館。
不便2
廣佛環線恐被“孤立”,無地鐵接駁
需要地鐵的除了前往科學中心的市民,還有搭乘城際軌道的乘客。去年下半年,城軌廣佛環線經過多番調整,最終定在科學中心設站。昨天,記者在科學中心對出的科普路看到,廣佛環線已經開工,距離科學中心最近不到15米。
在廣佛環線取道科學中心之后,12號線本來也把終點站調整到這里,實現地鐵與城軌的對接。市內的乘客可通過12號線換乘城軌,快速前往機場、南站和佛山。市外的乘客可在此換乘地鐵,進入市中心和城市東部。12號線舍棄科學中心之后,廣佛環線在此將面臨沒有地鐵接駁的尷尬,城軌的輻射效應將大打折扣,僅有大學城的師生能相對方便地乘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