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省、市環保部門公布多項環境治理方案,其中《廣州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備受關注。該《方案》可謂廣州土壤污染防治的“路線圖”,提出2018年到本世紀中葉的分階段治理目標,以及不少重量級的治理措施。其中提出:控制農業污染,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涉及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的規劃和建設項目,未進行調查評估、未制定修復實施方案的,不批準項目環評,不辦理土地流轉,不審核城市更新項目實施方案。
建土壤環境監管體系
《方案》結合廣州實際,提出了分階段的土壤污染治理目標:到2018年底,全市土壤環境監管體系基本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投入運行,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狀況進一步查清,建設用地分用途風險管控制度全面實施。到2020年,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全市土壤環境綜合監管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到2030年,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紀中葉,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查明農用地污染情況
《方案》首先強調要開展土壤環境詳查,掌握土壤環境質量狀況。2018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構建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基礎數據庫。建立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定期調查制度,每10年開展一次。2019年底前,完成全市重點行業在產企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調查。建立重點行業在產企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定期調查制度,每10年開展一次。2019年底前,完成重點行業關閉搬遷企業地塊排查工作,掌握潛在污染地塊清單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對重點行業新增關閉搬遷企業地塊及時進行環境排查。
此外,2018年底前,按要求完成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建設。2020年底前,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全覆蓋。與此同時,充分利用國土規劃、環境保護、農業等部門土壤環境狀況調查數據,整合農用地、重點行業在產企業用地、重點行業關閉搬遷企業地塊等土壤環境質量調查結果,建立土壤環境基礎數據庫,力爭建成廣州市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
措施一
農用地實施分類管理
重污染地禁種農作物
對于輕微污染的耕地,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及追溯管理,采取措施避免超標農產品流入市場;加強對嚴格管控類耕地的用途管理,及時將重度污染耕地劃出永久基本農田,依法劃定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
措施二
涉污染地塊再利用
不評估不批準環評
涉及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的規劃和建設項目,未進行調查評估、未制定修復實施方案的,不批準項目環評,不辦理土地流轉,不審核城市更新項目實施方案。
措施三
居民區等周邊禁止
新建冶煉焦化企業
2018年起,根據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情況以及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定期公布本市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名單。
禁止在居民區、學校、醫療和養老機構等周邊新建有色金屬冶煉、焦化等行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