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日報報道,5月26日,距離高考還有12天,一紙來自廣東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的通知書就已經寄到了廣州市第三中學高三(12)班鄧智釗的手中。“快遞給我打了好幾個電話我才接,我不知道錄取通知書原來是這樣寄來的啊。”這份“早到”的通知書,讓離校在家的鄧智釗一顆心終于落了地。
廣東省高職院校今年首次以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作為錄取依據,通過1月學考并成功被高職院校錄取的學生,可無需再參加高考。
許多像鄧智釗一樣飲“頭啖湯”的考生,因為拿到了心儀高職院校的錄取通知書,無需再和千軍萬馬擠戰“高考獨木橋”。
“突然發現,我多了一條路可以走”
去年11月,廣東省考試院發布一則重磅消息,廣東從2017年試行以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簡稱“學考”)成績為主要依據進行分類招生錄取的改革試點,考生2017年1月參加學考語文、數學、英語3門科目的考試,3月確定錄取,已被高職院校錄取的考生可不用參加普通高考。
省教育考試院有關負責人表示,這項改革的試行主要是希望考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減輕學生的應考壓力,給考生提供多次選擇的機會,同時也利于高職院校選拔人才。
鄧智釗從班主任那里得知了這個消息,當時的他并沒有把高職院校作為自己的首選,他希望自己還能努力一把,考上本科。“既然能有個保底的機會,不要白不要。” 鄧智釗和班上十幾名同學一起,上了1月學考的戰場,對于這場考試,鄧智釗直言題目只有初中水平,自己是“裸考”。
“班主任告訴我這個消息的時候,我覺得很好,突然覺得我多了一條路,可以達到我的目標。”和鄧智釗不同,文科班的黃梓澄早就“盯”上了省內幾所中外合作辦學的高職院校。
成績大概在二本線左右的她,因為想要出國留學,考慮到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本科院校4年數十萬的學費難以承擔,于是黃梓澄和父母共同決定考取更為“經濟適用”的高職院校。學考,成為她進入心儀學校的又一條路。
“考不上本科,高職也很好”
學考成績公布以后,全市的次高職依學考錄取的研討會在廣州三中召開。鄧智釗回憶,當天學校500人的禮堂被前來咨詢的家長和學生擠得水泄不通。隨后,鄧智釗依照自己的興趣和對各院校、專業的進一步了解,填報了10所高職院校60個專業的志愿。
據了解,廣東今年共有80多所高職院校擬試行依據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錄取,安排的招生計劃數將占高職院校年度招生計劃的30%左右,招生專業除體育類、藝術類專業外,其余符合招生條件的專業均開展此項改革試點。
4月底,廣州普通高中畢業班綜合測試(二)(俗稱廣州“二模”)成績公布,鄧智釗還是沒能達到二本的預測錄取分數線。此時的他,已經陷入迷茫,感覺成績很難提高,但看著周圍的同學埋頭苦讀的樣子,又感到無所適從。和父母商量后,鄧智釗離開了學校。
黃梓澄則清晰地記得,她離開學校的那一天,學校正好在舉行“高考倒計時60天誓師大會”。因為身體的原因,黃梓澄認為自己不再適合繼續備考。了解她的朋友們向她投去羨慕的目光,說“你這么早就可以解放了”,而黃梓澄自己則清楚地知道,“沒有經歷過高考,還是感覺人生有一點不完整。”
離開學校后,黃梓澄先后去了巴厘島旅游,跑步、游泳鍛煉身體,還去了一家面包店兼職。就在幾天前,她在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中澳“2+1”聯合培養班的錄取頁面中點擊了“確認”。
“希望煎熬的時間短點,再短點”
距離高考越來越近,鄧智釗和黃梓澄感到“一身輕松”。鄧智釗在父親的工廠做“實習工”,黃梓澄則準備做好朋友的“陪讀”,和他們一起共度“高考大關”。
據統計,廣東高職依學考錄取首年,參加志愿填報的考生有近10萬人,超過初步安排的招生計劃3萬多名,考生報考踴躍。
廣州市招考辦相關負責人表示,2016年1月廣州學考報考人數只有1400多人,但在今年一月增加了語數外三科考試后,報考人數達到13000多人,且絕大多數考生報考了語、數、英三科,預備用學考成績報考高職。“隨著政策的落地,未來參加一月份學考并憑學考成績報考高職院校的考生有望繼續增多,這有利于學生分解高考壓力”。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兩位“過來人”建議學弟學妹,當高職院校成為自己可接受的選擇之一的時候,不妨將學考升學作為另一種嘗試,即便學考沒有考到自己心儀的院校,也依然能夠參加高考,兩者互不沖突。至于志愿和專業的選擇,可以結合省教育廳網上開展的專業學習職業適應性測試結果、自身興趣和家庭背景綜合考量。
談起這幾個月心路歷程,鄧智釗覺得還是有些煎熬。且改革因為是首次實施,在整個被錄取的過程中會遇到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往往完成一步之后又是一段漫長的等待。“希望未來信息的傳達能夠更順暢一些,煎熬的時間短點,再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