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日報報道: 4月18日至19日,全國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現場會在深圳舉行。公安部、廣東省及深圳市領導親臨現場。這次現場會規格之高,在深圳道路交通管理領域多年罕見。
數據顯示,2016年,深圳全市公交分擔率達56%,晚高峰平均車速維持在每小時26公里以上,因交通秩序所引發的交通擁堵占比下降至25%,道路交通事故萬車死亡率降至1.29,達到了新加坡和香港的水平。
出行難、停車難等問題較突出
在新洲路與蓮花路口交匯處的安全島上,深圳正式啟用“智能行人闖紅燈取證系統”。如果有行人闖紅燈,監控攝像頭會自動抓拍行人,并實時在電子顯示屏上滾動播放;如果司機違鳴也會被抓拍,交警將據此開出500元罰單。
近年來,深圳交警可能是對交通行為推出創新措施最多的部門了。據初步統計,從2014年9月底以來,深圳交警推出創新措施多達22條。
截至2016年底,全市道路里程6334公里,機動車保有量323萬輛,其中汽車保有量占比達98.4%,每公里道路車輛密度達到510輛。全市停車位約120萬個,缺口近200萬個。深圳交通擁堵、出行難、停車難等“城市病”這幾年愈發突出。
多年來,深圳交警面臨不少難題。首先是深圳土地資源緊張帶來的車牌、道路、停車場資源緊缺,由此引發了高峰期,高峰時段“行車難”、夜間小區“停車難”問題日益突出等。其次,是城市地理及規劃設計狀況引致的路網局部不完善導致片區一觸即發式擁堵,職住分離帶來日均兩次的潮汐式遷徙現象。第三是交通條件及執法人手不足,導致交通服務條件與出行市民期望仍有差距,一些路段和區域在節假日旺季人流、車流高度集結。
大數據情報 解放大量警力
梳理這幾年深圳交警的破題思路,第一條主線是科技,實現從傳統的“人海戰術、汗水警務”舊模式向高效精準的現代警務機制轉變。首先,深圳交警打造800人的交警鐵騎隊(含女子鐵騎隊),常態配槍巡邏,對全路段形成全覆蓋巡邏管控。鐵騎隊成立以來,執勤路段的平均接處警時間縮短至4.5分鐘,擁堵和事故警情主動發現率高達56%。
其次,對執法對象尤其是重點人員和重點車輛,深圳交警實行“戶籍化”管理。深圳交警大力推進交通信號管控智能化,對燈控路口全面渠化,智能管控交通信號,引入信號配時社會化服務。這一切的基礎,是以大數據情報支撐的后臺管控體系。
第二條主線則是法治。以最近6年為例,深圳交警幾乎每年都會陷入輿論漩渦,但又成功脫身,并贏得公眾、媒體、部門同行的肯定。面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圳交警充分運用“特區立法權”的有利條件,按照嚴管重罰與人性化管理相結合的原則,積極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先后對《深圳經濟特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條例》《深圳經濟特區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罰條例》等交通管理方面6部法規、規章多次修訂完善。特別是上述兩個條例每兩年一修訂,是深圳修改最頻繁、最及時的條例,也被市人大常委會譽為“執行最好的特區條例”。
部分創新舉措盤點
2014.09.28
深圳首條潮汐車道落地新洲路
路口的通行能力提升了1.5%。左轉通行能力提升了34%
2015.08.07
“違停球”讓違停者無所遁形
全天候對多個預置位方向100至200米范圍內車輛違停自動進行違章判定、抓拍、圖片上傳,違章捕獲率在90%以上
2015.08.18
在全國首推星級用戶服務
上線至今共推出155項業務,超過261萬市民注冊
2015.11.05
“借道左轉”緩解擁堵
車輛等待信號燈周期由此前的3—4個周期提至1—2個周期
2015.12.02
全國首個智能交通違法舉報平臺上線
市民駕車可通過智能行車記錄儀的“一鍵舉報”功能,自動將視頻圖像上傳至“深圳交警隨手拍舉報平臺”,完成舉報
2016.01.01
“拉鏈式”交替通行正式執法
路口交替通行率提高到93%,相關路段的事故警情下降37%
2016.03.08
深圳交警信號控制實驗室成立
路口流量在早高峰期間提高了9.5%,晚高峰期間提高了4.3%,平峰期間提高了6.1%,改善道路擁堵
2016.07.14
深圳交警無人機中隊亮相執法
10臺無人機,由持證的飛控人員——4名民警、5名飛行平臺架設人員、5名技術服務保障人員組成
2016.08.15
首創全國公交優先通行控制系統
公交車上裝上了電子標識后,通過紅綠燈路口時可以優先通行
2016.09.01
“沖綠燈”抓拍設備正式啟用
全市首批21個路口專門安裝的高清電子警察,路面交警在路口開展宣傳引導“沖綠燈”違法行為
2016.10.23
拉鏈車自動化潮汐車道落戶布吉關
晚高峰排隊長度減少約1.3公里,早高峰入關排隊長度減少約1.6公里
2017.03.31
遠程事故處理系統正式上線
輕微事故處理到賠付10分鐘就搞定
2017.04.15
斑馬線上的電子警察啟用
刷臉抓拍,行人闖紅燈違法監管24小時不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