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網報道,第17個世界知識產權日即將來臨。14日,省知識產權局向媒體發布,廣東省在提升知識產權創造能力,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省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2016年廣東省專利申請量突破50萬件,達到505667件,同比增長42.1%;發明專利申請量突破15萬件,達到155581件,同比增長49.7%。專利授權量25.90萬件,同比增長7.4%;發明專利授權量3.86萬件,同比增長15.4%。
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何巨峰說,這是我省多年專利申請和授權厚積薄發的結果,對我省實現從專利大省走向專利強省提供了有力支撐。
數據顯示,2004年我省專利申請量突破5萬件,2015年突破35萬件,2016年突破50萬件;在專利授權方面,2007年我省專利授權量突破5萬件,2012年突破15萬件,2016年突破25萬件,居全國榜首。
“尤其是2016年,全省專利授權量在全國專利授權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仍保持全年同比增長7.40%,明顯高于部分專利大省和全國平均水平(同比增長2.00%),這一成績來之不易。”何巨峰說。
筆者留意到,在年度專利申請量快速增長,專利授權量保持上升的同時,我省同時也實現了專利質量的不斷提升,發明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實現快速增長。
何巨峰給出了一組數據:1985—1998年,我省年度發明專利申請量從來沒有超過1000件,2015年首次超過10萬件,2016年首次超過15萬件;1999年我省發明專利授權量首次超過100件,2004年首次達到1000件,2016年量達到3.86萬件。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我省有效發明專利量達168480件,同比增長21.32%,連續7年保持全國第一。全省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5.53件,比去年同期增加2.58件。2016年,我省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呈現爆發性增長態勢,達到23574件,同比增長55.2%,占全國總量56%,連續15年領跑全國。
■縱深
專利量為何接連取得突破?
廣東的專利申請量和發明專利申請量為何接連取得突破?省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與我省不斷優化知識產權宏觀政策法制環境,持續加大財政投入息息相關。好政策也要落地,我省這些年不斷加強專利運用,促使專利真正轉化為企業和產業的核心市場競爭力。
優化頂層設計 → 建引領型知識產權強省
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工作,不斷優化知識產權宏觀政策法制環境,持續加大財政投入。
2007年11月,省政府頒布實施《廣東省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07—2020)》;2010年12月,《廣東省專利條例》正式實施;2014年7月,省政府審議通過《廣東省專利獎勵辦法》。
2016年6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知識產權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包括建立重點產業和重點市場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等九大部分內容。
在2016年12月出臺的《廣東省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廣東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建設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知識產權創造中心和知識產權保護高地,基本建成制度完善、創造領先、轉化高效、環境優良的引領型知識產權強省。
加強專利運用 → 讓專利轉化為競爭力
好專利要落地才能“生金”,促使專利真正轉化為企業和產業的核心市場競爭力是關鍵。
筆者了解到,近年來,廣東省積極推動專利轉化和運用,通過質押融資、專利保險、專利交易平臺建設、專利聯盟建設和專利實施計劃等措施,讓專利真正落地,服務我省創新驅動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省還大力發展知識產權金融,積極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及投融資。全省全年專利權質押登記196件,涉及專利1013件,專利質押融資金額48.49億元;在專利保險工作方面,到2016年底,全省累計648家企業投保專利3785件,保費316.45萬元,提供風險保險金額1.18億元。
在提升專利運用水平上,廣東省大力支持產業創新,開展重點產業專利導航,探索根據專利鏈布局創新鏈新模式。我省圍繞珠三角重點產業轉型升級和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建設,在工業機器人、海洋工程裝備、高端制造產業、生物醫學工程、軌道交通裝備、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設備等9個重點產業技術領域組織導航項目。依托專利導航成果,成立東莞市工業機器人產業專利聯盟、深圳醫療器械行業專利聯盟等一批知識產權聯盟。目前,我省已完成省級備案的知識產權聯盟21家,其中完成國家備案的15家。
目前,我省已累計投入4505萬元扶持全省568個專利技術實施項目。其中,2015年廣東“高技術產業每件有效發明專利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達1217萬元,“進入產業化階段有效專利”比例達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