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林業局印發《關于踐行大食物觀挖掘培育“森林糧庫”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有序開發森林食物資源,推動筍竹食品、林下經濟、木本糧油、食藥花卉等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增強森林食物多元化供給能力。
“森林不僅是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還蘊含著強大的生產力。”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福建森林資源豐富,全省森林面積1.21億畝,覆蓋率65.12%,居全國首位。作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食物觀重要論述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福建堅持立足資源優勢,全力開發“森林碳水”“森林蛋白”“森林油脂”等,助力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早前,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實施方案》提出,有序開發森林食物資源,打造“森林糧庫”。《實施方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挖掘培育壯大“森林糧庫”的總體目標與重點任務。
根據《實施方案》,到2030年,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面樹立,森林食物高質量示范基地建設、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培育、產品質量監管和市場流通體系構建取得明顯成效,森林食物供應更加豐富,“森林糧庫”更加豐足,全省森林食品產量達390萬噸。
圍繞該目標,《實施方案》提出大力實施筍竹食品“產能增量”行動、林下經濟“特色增強”行動、木本糧油“豐產增效”行動、種業創新“品質增優”行動、食品安全“質量增信”行動等五大行動。
福建擁有全國最大的竹林面積,毛竹、綠竹、麻竹、雷竹、苦竹等種類豐富,筍年產量約180萬噸。為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筍竹優勢產業,《實施方案》提出,重點打造筍用竹林、筍材兩用竹林示范基地,支持竹筍精深加工、轉型升級、延長產業鏈,積極開發鮮筍、筍干、水煮筍、袋食筍、酸菜筍、手剝筍等綠色健康系列筍食品。到2030年,每年建設豐產竹林基地15萬畝,全省竹林面積穩定在1845萬畝以上,竹筍年產量在220萬噸以上。
廣袤的森林資源,為發展林下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早在2013年,省財政便設立林下經濟利用補助專項資金,扶持林下產業發展。2023年,全省林下經濟利用面積3229萬畝,實現林下經濟總產值830億元。
《實施方案》進一步提出,推廣“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模式,在因地制宜規范發展傳統林下種植養殖產業的基礎上,創新發展食藥同源產業,推進林下中藥材和食用藥用花卉近自然種植,培育壯大鐵皮石斛、金線蓮、靈芝、茯苓、黃精等“福九味”中藥材產業發展,支持三葉青、山蒼子、毛藥花、崗梅等特色小品種人工選育和栽培。同時,推進精深加工和產品研發,開發新型森林食品。
到2030年,全省林下種植利用面積穩定在500萬畝以上,其中全省食藥同源特色藥材種植面積在30萬畝以上,帶動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120萬畝;全省林下養殖利用面積穩定在400萬畝以上,蜂蜜年產量3萬噸;建設食用花卉生產基地20個。
在木本糧油方面,到2030年,全省以油茶為主的木本油料林種植面積穩定在260萬畝以上,茶油產能提高到5萬噸,以錐栗、板栗為主的干果種植面積達100萬畝,年產量達20萬噸。
發展壯大“森林糧庫”,離不開科技賦能。為鍛造林業種業“芯片”,《實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計劃完成木本糧油樹種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項目2項,選育花卉苗木新品種100個,延續建設省級保障性苗圃16個,年產適合森林糧庫造林用苗在100萬株以上。此外,應持續提升林業機械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動科技力量下沉一線,大力推進林業科技成果推廣,助推森林食品標準化生產。到2030年,全省計劃推廣木本糧油、筍用林、林下經濟等成果及栽培技術25項。
踐行大食物觀,“舌尖”上的安全是底線。近年來,我省探索開展食用林產品抽樣監測工作,每年監測2000批次以上。《實施方案》強調,強化食用林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落實承諾達標合格證與“一品一碼”追溯并行制度,每年持續開展食用林產品抽樣監測工作。
《實施方案》還從資金投入、典型帶動、人才培養、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培育等方面,為壯大“森林糧庫”提供保障。(記者 張輝 通訊員 黃海)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