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平潭10月28日消息(記者龔雯)日前,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自然資源部海島研究中心、天津市極致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聯合主辦的青年科學探索暨福建泉州活態遺產與氣候傳播活動在福建平潭收官。

本次活動匯聚氣候變化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政府部門、專家學者及10名優秀青年代表,共同進行了為期5天的實踐與學習。期間,參與者們聚焦氣候變化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及其響應機制,關注海島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青年科學探索活動走進福建泉州(央廣網發 活動主辦方供圖)

作為“青年科學探索”系列活動之一,本次活動分為啟動儀式、實地探訪學習、理論案例授課、“推動制定一套針對泉州文化古跡保護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及時響應機制”圓桌討論會、結營儀式等環節。數位專家學者作為導師,與青年們共同交流,并帶領不同專業背景的青年走進泉州、平潭兩地,了解現狀,思考解決方案。

啟動儀式上,與會代表一致認為,關注氣候變化下的文化遺產保護,不僅關乎遺產本身,同時也關乎遺產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價值。活動通過探索跨學科多部門協作,切實加強古跡遺產地的監測和保護,有助于提升遺產地應對氣候風險的能力,并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蓬勃的青年力量。

期間,青年代表認識了泉州世界遺產保護現狀與海島海岸帶氣候生態;參觀了自然資源部海島研究中心標本室,實地了解了平潭海蝕地貌、景區可持續旅游實踐與自然修復工程等。

青年們參觀自然資源部海島研究中心標本室(央廣網發 活動主辦方供圖)

圓桌討論會現場(央廣網發 活動主辦方供圖)

導師們開展了理論授課和豐富的案例教學。華僑大學機電及自動化學院工業設計系主任林敬亭帶來了題為《文化遺產再創新的設計思維》的課程,從工業設計角度,啟發青年代表對文化古跡的數字化修復與保存的思考。石獅博物館館長李國宏與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戴曉云先后帶來了題為《刺桐花開:半城煙火半城仙》和《石窟寺保護與文物修復》的課程,從當地文化社區到國家文物保護政策,多角度探討了議題內容。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島嶼室主任、三級研究員付元賓帶來了課程《全球氣候變化對海島海岸帶的影響及應對策略》,全面介紹海島海岸帶作為氣候危機下最為脆弱的地區所面臨的威脅。

授課現場(央廣網發 活動主辦方供圖)

授課現場(央廣網發 活動主辦方供圖)

結營儀式上,青年代表們分別以《泉州文化古跡保護與氣候變化應對及時響應機制》《海島海岸帶應對氣候變化及可持續發展》《文化遺產創新性修復及藝術性再創作》三個課題進行了小組匯報。據悉,活動結束后,青年們將完善相關報告,發布最終成果。

結營儀式現場(央廣網發 活動主辦方供圖)

活動主辦方有關負責人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持續支持并積極開展多部門合作和跨學科研究,提升公眾特別是青年人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促進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協同保護,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編輯:羅曉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