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陽春三月,全省各地掀起春耕熱潮,廣袤田野上,展現了一幅幅生機勃發的春耕景象。尤溪是國家和福建省商品糧基地縣,先后4次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5次獲得“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獲得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級制種大縣、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等多項全國性榮譽稱號。近年來,尤溪縣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做“精”做“細”再生稻、雜交水稻制種、筍竹、茶葉、食用菌、果蔬等特色農業,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振興。眼下,全縣上下正搶抓農時,興修水利,檢修農機,調配農資,如火如荼推進春耕工作,閩中大地奏響了春耕“進行曲”。
技術為先
巧念科學制種經
2月28日,走在尤溪縣溪尾鄉溪尾村的田間小路上,空氣中彌漫著泥土混著青草的清香味,處處新翻的土地亟待耕種。尤溪縣耀旺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周開躍,正忙著播種玉米,“這十幾畝地是新開墾的荒田,準備先種一季玉米,提高土壤肥力,7月份再用來制種”。
耀旺農機專業合作社今年預備種植再生稻200畝、雜交水稻制種1200畝。“年后大家就忙著檢修農機,儲備營養土等物資,目前一切準備就緒,只等再生稻浸種催芽了。”周開躍笑著說,相較于再生稻,制種效益更高,除去人工等成本,每畝純收入可達七八百元,今年合作社新增制種面積100多畝,希望能有個好收成。
“尤溪縣對發展水稻制種產業十分重視,并出臺多項政策支持,群眾基礎好、技術力量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曾這樣評價尤溪雜交水稻制種產業。2023年,尤溪制種面積達3.9萬畝,涉及14個鄉鎮123個村,有制種大戶200余戶,從事水稻制種的農機專業合作社20余家。
作為“國家級制種大縣”,尤溪有什么秘訣?尤溪縣農業農村局教授級高級農藝師卓傳營介紹,尤溪制種產業能發展得這么好,離不開技術創新。
1981年,剛從學校畢業的卓傳營加入了以劉文炳研究員為首的管前鄉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團隊。“那時,劉老師騎著自行車載我跑遍了全鄉15個制種基地,走村串戶辦培訓班,教農民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卓傳營回憶道,當時,管前鄉幾乎每家每戶都制種,制種的技術流程、要領,更是婦孺皆知。
如今,卓傳營接過先輩雜交水稻制種高產、超高產接力棒,培養出一批新的傳承人。他積極依托院士專家工作站平臺,加強與謝華安院士團隊專家的聯系對接,以院士為科技領軍人物,會聚和培養再生稻、雜交水稻制種等學科帶頭人,為糧食安全供給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持,把院士的智慧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此外,當地農民也當起研發“土專家”,助推制種產業發展。雜交水稻種子成熟收割及曬干是確保種子質量非常重要的環節。“用烤煙房來烘干種子,成本較高,花工大,發芽率也不夠理想。”2018年,為了解決雜交水稻種子烘干問題,周開躍開始自行改良烘干機。
最初,周開躍用建筑模板搭出一個盛放種子的大容器,鋪一層塑料編織網,再連接上采購來的風機、燃燒機,組裝起了一臺簡易的臥式烘干機。“后續,在農機人員和種業公司的建議下,我經過多次試驗,最終將建筑模板替換成鋁板,把塑料編織網換成沖孔網,將軸流式通風機的風壓從3千帕提升至5.5千帕。”周開躍說,“原本一天只能烘4噸種子,再次改良后提升至6噸多,發芽率可達85%,完全達到了國家收購標準。同人工晾曬相比,成本節省了近三分之一。”
經過5年的摸索實踐,周開躍改良出實用型的臥式種子烘干機,申請到烘干池、散熱管道和輸送機3個實用型專利,1個發明專利。
“我們還和尤溪縣洋中鎮龍洋農機專業合作社、尤溪縣后樓農機專業合作社等8家省、市、縣級示范社,組成‘尤溪縣萬農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實現機耕、育秧、機種、機防、機收、機烘、農業政策咨詢與培訓、農機維修等‘一站式’綜合服務,不僅能滿足農業生產一次性大面積的多樣化作業需求,還增加了合作社收入。”周開躍說,目前聯合社共有社員169名,擁有各類機械設備128臺(套),服務范圍覆蓋全縣8個鄉鎮,年服務農戶2300多戶,年綜合社會化服務面積達15萬畝次。
有了農機助力,越來越多農民當上了“甩手掌柜”。“鐵牛是我們的好幫手,省力還省錢,一畝地雇3個人收割要花500元以上,請農機合作社來收,每畝地只要130元。”梅仙鎮玉石村村民張伍錦有120多畝雜交水稻制種田,嘗到了農機服務帶來的“甜頭”后,每逢農忙都要請合作社來幫忙。
一竹多能
竹子有了“十八般武藝”
3月1日,細雨綿綿,尤溪縣盛源林業專業合作社成員黃事高,一大早就進入竹林挖春筍了,只見他手拿鋤頭,使出巧力撥開竹葉,對準筍頭處一鏟,三兩下功夫便挖出了一株鮮嫩的竹筍。
“毛竹是村里的主要產業,僅靠賣竹筍,一家的年收入就能達七八萬元。”黃事高一邊將鮮筍裝籃,一邊介紹,“大年”發筍成竹量大,“小年”換葉生鞭、出筍少。今年正巧遇上毛竹生長發育“大年”,加上雨季較多,去年11月至今,合作社每天可以挖4至5噸鮮筍。
盛源林業專業合作社位于尤溪縣中仙鎮華仙村,2021年由村民黃事誼牽頭成立,近30戶村民加入,打造了400畝山頭頂毛竹豐產培育示范片,并在育竹、竹筍銷售、毛竹砍伐等方面進行規范化管理,不斷提高竹產業經濟效益。
“縣里出資30多萬元開設了竹山機耕道,免費提供3年的毛竹專用肥供示范片使用,還組織大家到永安等地學習,合作社發展得越來越好。”黃事誼介紹,得益于規范化管理,竹山畝產值從500多元提高至4000多元,社員們還出資30多萬元,建成了筍干加工廠,年可加工筍干100噸,并暢銷浙江、上海等地。
尤溪縣竹類資源豐富,共11屬55種,竹林總面積達70.4萬畝,形成了以“毛竹為主導、綠竹為優勢、小徑竹為特色”的竹業發展格局,素有“中國綠竹之鄉”“中國竹子之鄉”的美稱。近年來,尤溪多措并舉發展竹產業,竹產業成為改善生態環境、助農增收、促進經濟發展的特色重點產業。
綠竹是尤溪的特色竹種,為了提高竹農的育竹積極性,縣政府印發《尤溪縣2020年—2024年綠竹新植行動計劃》,縣財政每年安排300萬元的新植綠竹補助,對征信良好的新植綠竹農戶給予財政小額貸款貼息。同時,將綠竹新植任務完成情況列入鄉鎮績效考評。
目前,尤溪累計建立竹林豐產基地33.5萬畝,畝均產值2500元以上,竹農數達13.7萬人,人均收入7510元。一根竹子能發揮多大價值?竹地板、竹膠板、竹香芯、竹制工藝品、竹家具、竹筍加工制品、竹炭制品、制漿造紙及紙制品等,尤溪現已形成8大系列300多種精深加工產品,已有筍竹加工產業各項新型實用型專利、發明專利、外觀專利等171件,可謂“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果籃、竹筷、蒸籠、鞋架……走進位于洋中鎮機電高新產業園的福建玉錦源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樣品間內各式各樣的精美竹木制品有序陳列,而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趕制一批發往海外的竹制家具。
玉錦源公司總投資1000萬元,于2022年投產,現有員工90人。“我們是福州老牌竹木加工企業,以生產制作高端竹木產品為主。尤溪作為林業大縣,竹木資源豐富,臨近福州,交通便捷,于是我們選擇在這里進一步擴大生產。”玉錦源公司董事長鄭瑞玉說。
鄭瑞玉介紹,竹子是節能環保的綠色材料,竹制品深受海外消費者認可,公司通過與中仙鎮的竹農竹企合作,由他們完成前端產品制作,再運往洋中進行后續加工。經過雕刻、打磨、上漆等多道工藝,產品附加值提高近3倍,企業年產值可達800余萬美元。
在尤溪,除了像玉錦源這樣的新落戶企業,專注竹材深加工的企業還有很多。2004年9月落戶于西濱鎮的尤溪永豐茂紙業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投資5.58億元,有員工386人。企業立足尤溪本土綠竹資源,生產竹木制漿、再生紙等,每年采購綠竹原材料超10萬噸,每天可消耗500噸竹子用于生產教育用紙。目前,福建省三分之二的學生簿籍本產自永豐茂公司。
尤溪正全力推進閩中(尤溪)綠色發展林業示范園建設,規劃總面積5843畝,分兩期建設,其中第一期規劃面積2753畝,總投資6.58億元,重點引進發展潛力大、產品附加值高、資源利用率高的企業,一期項目自2021年開工建設以來,已吸引百棱、華竹、沈輝、同益、景竹等5家企業入園,其中,百棱多用途竹木復合板生產項目已進入試生產階段。
多種經營
特色農業提質增效
2月以來,尤溪縣臺溪鄉的茶農們忙著清理邊溝、清除雜草,做好茶園前期管護,為即將到來的春茶采摘作準備。在臺溪鄉,茶農除了賣茶青,還在村里辦起茶廠,制茶、賣茶,提高產業效益。福廷坑村村民蔣登標2018年創辦尤溪縣晉領茶廠,每年賣出干茶1萬多公斤,茶葉暢銷省內及北京、上海等地,年銷售額近500萬元,選送的茶樣多次在省、市、縣組織的茶王賽上獲獎。
“我們始終將品質放在第一位,認真做好晾青、干濕度控制、發酵、提香等每一個制茶步驟。”為制出一杯好茶,蔣登標多次向尤溪綠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廖翌祖請教,還定期和同鄉制茶師傅們“斗茶”,通過茶葉品鑒、工藝探討,制茶技藝不斷提升。如今,蔣登標注冊了自己的茶葉商標,“希望在提升茶葉品質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臺溪鄉是“福建名茶之鄉”,像晉領這樣規模較大的茶企共有95家,茶葉全產業鏈產值超10億元。
茶產業發展興盛,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2021年,尤溪成立“兩茶”(茶葉、油茶)工作小組,將“兩茶”作為鄉村振興六大十億特色產業群加以推進。《尤溪縣“兩茶”產業發展工作方案(2021—2023年)》確定了“建基地、扶龍頭、提質量、創機制、打品牌、促增收”的工作思路,建立茶葉色選共享車間,依托紅茶科技小院,聘請省市專家學者開展培訓會,在組織領導、政策扶持、資金安排等方面優先保障“兩茶”產業發展。
在好政策的加持下,越來越多青年返鄉創業。原在武夷山制茶10多年的茅述潤也選擇回到尤溪,利用多年來在外積累的種植技術、經營理念,在西城鎮鳳元村承包了近百畝茶山,種起了水仙、肉桂、奇蘭、305等茶樹品種。
除了茶產業,食用菌產業也是尤溪的優勢特色產業。2月28日,走進位于尤溪縣管前鎮的三明沈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兩條食用菌物料生產線高速運轉。經蒸煮、濃縮、低溫干燥等工序后,靈芝、猴頭菇等食用菌變身包裝精美的精華粉劑,銷往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尤溪發展食用菌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是全國11個食用菌產值超億元縣之一。近年來,尤溪制定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推廣“一黑一白”栽培模式,即以香菇、黑木耳為主的“一黑”,以銀耳、繡球菌、秀珍菇為主的“一白”,打好“一產提質、二產提升、三產提檔”組合拳,建強食用菌特色產業鏈。
尤溪縣食用菌技術推廣站站長彭傳堯介紹,2018年,尤溪率先在黑木耳菌棒生產供應環節,創新社會化服務模式,推廣“統一原料采購、統一菌棒配方、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產品標準、統一品牌包裝、統一產品銷售”,帶動產業規模化發展。支持祥云、安農等食用菌企業提升改進生產設施及工藝,實現銀耳、香菇等產能提升。其中,祥云銀耳瓶栽為全國首創,單體規模全國最大,安農香菇菌棒出口量位居全省前列。
同時,尤溪引進黑木耳、香菇、銀耳、繡球菌等精深加工企業,推出食用菌多糖、飲料、休閑食品等精深加工產品,以出口加工帶動一產發展,促菇農增收,實現產業鏈延伸。尤溪現已建成靈芝、猴頭菇等食用菌精深加工基地1個,年加工各類食用菌5萬多噸,實現出口創匯5000萬元。截至2023年底,尤溪栽培食用菌4億多袋,鮮品產量達31萬噸,全產業鏈產值超110億元。
茶產業與食用菌產業的蓬勃發展,是尤溪做“精”做“細”特色農業、助力鄉村振興的縮影。近年來,尤溪縣大力發展食用菌、果蔬、筍竹等六大十億特色產業群,持續做強做優鄉村“一村一品”產業,農產品種類達180多種,形成“兩柑兩葉兩竹一油一稻一菌一禽”特色產業發展格局。
尤溪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詹濤表示,只有產業興旺,農民才有好就業、高收入,農村才有生機和活力,鄉村振興才有強大的物質基礎。(記者 莊嚴 通訊員 王琨 肖丹 文/圖)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