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作為國人的集體性儀式,成為我國傳統佳節中最重的節日。這份節日的厚重感和儀式感除植根于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外,更源自于每個人心中對于團圓的期許和期待,若將這份情感放置于當下的移動互聯時代,新生代青年群體也為“春節”注入了新的時代意義和時代風俗。
春節文化不再是過去吃年夜飯、守歲這么單一,也不再是吃水餃、做年糕、放鞭炮那般程式化,在傳統的春節習俗與當下的移動互聯相互融合中,這種春節習俗既保留了傳統風格也兼具了時尚元素,比如傳統的過年紅包,這個被搬到“移動互聯”平臺上的電子紅包不僅僅實現了全民狂歡,更讓持續了36年的春晚也“加盟”其中。正因如此,傳統節日也呈現由過去的“封閉性”逐漸向“開放性”轉變的態勢。春節的文化習俗也因其中帶著時代的印記和革新,讓自己的文化屬性愈加鮮明。
無出行,不過節。春節期間,出行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就近游玩,二是舉家異地過節。古城古廟、花燈集會、海南三亞……相比過去春節文化的家常式圍爐聊天,當下更是在意“去哪兒”“怎么玩兒”。這一方面得益于私家車的普及,另一方面源自移動互聯帶來的“共享”理念,足不出戶便可以安排好行程路線。移動互聯的便捷性讓春節的出行文化成為趨勢,國民對待傳統春節的觀念由過去的“封閉”變得“開放”。其實,這種出行的意義無異于是對傳統習俗的再度回溫,捏唐人、舞龍獅、踩高蹺……各地的風俗習慣未因時代的變化而消逝,在出行中,國民既可以領略南北方過節差異,也在為下一代講述著傳統風俗,這又何嘗不是對春節文化的包容和傳承?從某種程度上說,春節的出行文化恰是春節文化的弘揚傳承。
無傳播,不春節。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讓“曬文化”有了高速的發展。年夜飯、全家福、拜年、發紅包……過多的傳統習俗正依托社交媒體“曬出來”,這種“曬”的背后也體現了國人在辭舊迎新時刻,對未來的美好期許和滿腔熱血,也恰印證了“新年”之“新”。此外,支付寶、淘寶、各大媒體平臺也未曾停歇,集五福、明星連線通話、H5拜年……傳播為節日氛圍造勢,高新技術為節日帶來新鮮。春節的“曬文化”是一種心情,也是一種鄉戀情懷,這在歸家不久又即將啟程的游子身上表現尤甚。
無論是出行文化還是“曬”文化,移動互聯時代將傳統春節的“難得”變為“平凡”、“封閉”變為“開放”,這些現象表面無異于平常日子中的吐槽、出行、曬圈,相比過去物質匱乏時期國民對春節改善伙食的期待,對于多數人而言,當下的每一天都能吃得像春節一樣。但辭舊迎新的時刻和闔家團圓的聚會卻成為一種“難得”,難得陪伴、難得團圓、難得辭舊迎新,新春佳節在移動互聯時代下,也應思索:闔家團圓的時刻,該用什么樣的方式更好地表達內心的這份團圓和祝愿。(作者:含辰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