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0月28日電(記者杜康)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交易會上,200多項中國文化“走出去”合作意向初步達成。在助力中國原創劇目走出去方面,藝術節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此外,聯合制作、版權輸出作為一個“新話題”,正慢慢進入討論的視野。
據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節目交易部主任劉丹介紹,在剛剛過去的交易會上,初步達成的“走出去”合作意向已經有200多個,國外邀請方以各類藝術節、演藝制作公司為主。
中國劇目走出去,要經歷選拔、推介、落地等多方面的問題。在這方面,藝術節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體系。
首先是對于青年作品的孵化,劉丹介紹,這也是上海國際藝術節的“特色”。“我們每年春天,向全球40歲以下的華人征集作品,每年選出5到10臺,作為‘扶青’委約項目。它可以仍處在創意階段,也可以是半成品。”
多部“扶青”作品已經成功走出去,比如王亞彬現代舞劇《青衣》在2016年4月份受邀匈牙利布達佩斯之春藝術節,《希望是長著羽毛的》2017年5月受邀在美國舊金山藝術節表演等。
此外,交易會上還有常規的項目選拔推介會。優秀項目通過視頻、演講和互動問答展示自己。美國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ISPA國際演藝協會、英國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等機構的顧問,以及其他50多位國際買家,投票選出喜歡的項目。
這幾年,從上海國際藝術節交易會上“走出去”的中國劇目數量一直在上升。根據統計,2016年,共8臺劇目“走出去”演出21場,截至今年9月底,2018年已經有19臺劇目“走出去”演出195場。
隨著走出去的數量上升,怎么落地也是一個技術活。其中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文化差異性。“內容選擇上,當作品能夠體現人類共通的情感時,‘走出去’會更容易。形式上,除了原班人馬巡演,還可以聯合制作,例如選擇一位當地的戰略伙伴,把作品用當地的語言方式重新修改。聯合制作的下一步,就是版權輸出。”美國泓洋國際總裁丁墾介紹。
往年的藝術交易會,項目以原創推介為主。今年的交易會上,丁墾表示,看到一個有趣的變化,大家開始對于聯合制作,或者版權合作表現出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