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大型文化情感節目《朗讀者》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從不同層面深入地剖析了《朗讀者》節目成功的原因,同時也探討了由節目帶動的文化熱現象。《朗讀者》是中央電視臺2017年推出的重點項目,由央視綜合頻道和綜藝頻道聯合播出。節目播出后迅速成為了文化熱點事件,不但引發了新媒體的海量傳播,還成功滲透到百姓生活中,通過朗讀亭在社會上帶起了一股文化熱。
對于《朗讀者》的持續火爆,中央電視臺副臺長魏地春認為電視節目要堅持內容為王,節目能夠贏得觀眾靠的是節目品質和思想內涵,好的文化節目要給人以精神上的滋養,打動人的是節目中蘊含的人文理想和美好道德,做節目要有文化擔當。《朗讀者》是一種回歸,回歸到責任的本來定位,中央電視臺以高度文化自覺引領節目創新,以適應新媒體傳播的方式贏得廣大觀眾、尤其是年輕受眾。
董卿作為節目的制作人向到會的領導和專家介紹了節目制作的情況。她認為節目能夠取得成功,首先是時機,當大屏、小屏被各種綜藝充斥的時候,《朗讀者》以文化節目出現,給觀眾帶來了一種清新的感覺,觀眾有借助朗讀來表達情感的需求。其次,是創新的決心,要把原創的文化節目做成功的決心,以文學之名扣問生命是節目的靈魂。節目的另一個核心問題是誰來讀、讀什么。制作團隊最初也曾考慮過全明星陣容,但后來發現是一個誤解,打動人心的不是光環,一定是情懷。后來,這也成為了《朗讀者》選嘉賓的標準,主舞臺出現的68位嘉賓中,包含了科學家、外交家、作家、曲藝家和普通人等。“讀什么”這一問題上,節目組也有自己的選擇標準,要和嘉賓相符合,又要被大眾所理解,文字的精神力量,彰顯的善良、勇敢等優秀的品質,也會穿越時空擊中觀眾的內心。最后,董卿說節目在新媒體引發的熱度和年輕人對節目的熱愛是出乎她的意料,2萬人參與了線下朗讀亭的活動。
《朗讀者》不僅是一檔成功的文化欄目,它已經融入到大眾文化生活之中。
《朗讀者》嘉賓、著名作家畢飛宇談了他錄制節目的感受,他說節目最精彩的部分不是誰讀、為誰讀,而是為什么讀,這個理由充分了之后所有都是順理成章的。主持人盡可能理性地把嘉賓人生最有價值的、最有戲劇性的部分理出來,通過一段文字一段朗誦充分表達出來。
12期節目,68位朗讀者,節目中選了很多老人。從第一期96歲的翻譯家許淵沖到最后一期八位老先生道出心中對“青春”的理解,他們中最年長的102歲。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所長趙白生說,從這個角度說,該節目是“以老創新”的老人秀,節目中的老年嘉賓都是“國寶”;節目也是靜心秀,比如許淵沖先生幾十年靜靜地從事一件事情,讓人們感受到什么是靜心。
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朱彤作為《朗讀者》節目的分管領導,總編室主任兼綜合頻道總監王曉真作為播出平臺的負責人參加了會議,未能到場的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也通過視頻談了他對節目對看法和建議。最后,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總監、大型節目中心主任郎昆總結發言,感謝了領導和專家對節目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