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27日消息(記者車麗)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今年5月8日,山東濟南的展女士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醫生宣布其臨床死亡。幾分鐘后,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對展女士實施了人體冷凍,這也是我國首例人體冷凍實施案例。然而目前“冷凍人”的法律身份受專家爭議。
為抓緊時間保持人體組織器官的活性,避免細胞凋亡,人體冷凍相關的灌流及降溫手術必須在展女士被宣告“臨床死亡”(即呼吸和心跳停止)后進行,此時她的器官仍在進行代謝活動,大腦活動也還在進行。那么被冷凍的展女士在法律上到底是活著還是已經死亡?被冷凍的究竟是病體還是遺體?這個問題的答案將直接關系到她的丈夫能否再婚,她能否參與家庭財產分配等問題。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曹興權表示人體低溫保存究竟是屬于醫療方案范疇還是定性為死亡后的遺體處置范疇,目前存在爭議。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周維德認為,在這種低溫保存狀態下,被保存個體類似于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植物人,其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可以參照現有的監護制度解決。
據了解,我國醫學和法律目前以呼吸、心跳停止為判定死亡的標準,腦死亡還沒有引入臨床或司法實踐。因此按照現行法律標準來看,展女士應該被認定為死亡。廣州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法學系副教授龔波認為,這起中國首例人體冷凍案 ,只是一個關于遺體捐獻用于醫學研究的案例。
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律師韓驍提出了一種新模式,即冷凍人已經死亡,所有法律關系終結,復活后的人可視為一個新生個體,重新開始構建所有的法律關系。“人體冷凍技術會涉及到生命倫理、違背生命循環的自然規律等問題。但作為人類對生命追求的新技術來說,現在的醫學技術還達不到起死回生的程度,因此不用過于緊張和擔心,我們不能扼殺一項新生技術的發展。”盡早制定國家級的《遺體捐獻條例》,以彌補此方面的法律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