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20日消息(總臺央廣記者白杰戈)在剛剛結束的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上,人工智能是熱門話題之一。人工智能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它的安全性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國內高校和企業發起一項特殊的比賽,參賽者比的是誰能夠更快、更有效地攻擊人工智能系統,通過這樣的“對抗攻擊”來提高人工智能的水平和安全性。
重慶的大學生劉野在本月結束的這次比賽中獲得第一名。他告訴中國之聲,每位參賽者會領到1000個圖像文件,他們需要編寫代碼,讓計算機自動修改圖像的像素點,讓AI(人工智能)無法識別出畫面上的人。誰編寫的代碼修改像素越少并且越能阻止人工智能識別,誰就勝出。劉野花了半個月時間完成比賽。
劉野:每張圖像的像素點有500×500,有25萬個。我修改了平均大約1200個,修改的像素點其實很少的。
這項“安全AI挑戰者計劃”由清華大學和阿里巴巴聯合開展,已經完成第四期。參賽者們通過代碼修改像素形成的“對抗樣本”,肉眼看上去沒有什么變化,但足以影響人工智能的判斷。這個過程可以提前暴露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阿里安全資深算法專家何源說:比如說一只狗的圖片,AI可以很容易推出這是一條狗的照片。但是對抗樣本的出現,讓AI它自身的局限性暴露出來,可以對狗的圖片做一些人眼不可察覺的改變,人眼還是看得出來這是一只狗,但是讓機器識別不出來它是狗,甚至我可以指定讓算法識別出它是一只貓。這是目前AI自身的一個安全局限性,我們舉辦比賽也主要就是關注到這一點。
主辦方介紹,這是全球第一個針對目標檢測算法的對抗攻擊競賽。一旦比賽模擬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人工智能真的受到攻擊,就可能有監控攝像頭認不出畫面里的人、自動駕駛汽車識別不到前方障礙物等存在安全風險的情形發生。
何源:首先我們要檢測這個攝像頭下面有沒有人,然后有人的話我還想識別出來這個人是誰。那么其實在目前的研究進展里面。比如說,我是可以通過一些類似于我在衣服上有目的地貼一個標志,能夠讓檢測器檢測不到人,相當于是我對安防系統的攻擊,讓它失效。或者可以在臉上做一些修改,比如戴上一種特殊的眼鏡或者什么的,讓AI系統識別不出來我是誰,或者是把我識別成另外一個人,這也是一種攻擊。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表示,人工智能在機遇中也面臨諸多挑戰,當前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算法在實際應用中存在安全隱患,提升算法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未來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算法大規模部署和應用的基礎。
主辦方介紹,“安全AI挑戰者計劃”已經有來自全球200多所高校、100多個企業的6000多支隊伍參賽,除了像劉野這樣的學生,還有已經參加工作的網絡安全愛好者,收到2000萬條惡意樣本,沉淀40多個具有前沿創新性的參賽源碼和方案,推動緩解人工智能安全人才缺口的問題。此前的三期比賽包括人臉識別對抗、辱罵場景文本對抗等等,針對證件文檔類圖像偽造的對抗攻擊競賽也已經開始。劉野表示,希望比賽的積累可以幫助更好地改進人工智能的安全性。
劉野:有攻擊就有防御。我們的對抗攻擊變得更加強大,然后我們拿對抗樣本去訓練AI,也能促使我們的防御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