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19日消息(記者白杰戈 劉天思)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乘坐航班從境外到達北京的旅客,在新國展經過分流之后會轉運到各個區的指定酒店,開始14天的集中醫學觀察,也就是通常說的“隔離”。昨天(18日),總臺央廣記者到北京海淀區的一家酒店探訪這里的環境和隔離生活。
海淀區這一處集中醫學觀察點,酒店外面加裝藍色的金屬圍擋,有保安看守。海淀區衛生健康委員會派駐現場的負責人陳麓介紹,這里已經住進來自多個國家的入境旅客,其中大部分是華人,“有來自美國、日本、韓國、加拿大、俄羅斯、愛爾蘭的,還有來自印度的……”
護士為搭載境外旅客來隔離酒店的大巴消毒(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政府準備的外語版隔離須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白杰戈 攝)
這家酒店2月中旬被政府征用,3月10日開始接收需要隔離觀察的入境者。白天入境旅客從首都機場到新國展分流,下午開始到夜間是轉運到達隔離酒店的高峰時段,工作人員要24小時輪班值守,提供服務保障,還安排了翻譯和心理醫生等專業人員。海淀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條件不同,酒店價格每晚300-400元,餐飲每天100元左右,結束隔離時付費。
這家酒店總共100多個房間,截至昨晚,已經住進50多名入境者,這個數字還在不斷變化,每頓飯送餐的份數也要隨時更新。
供餐單位可以提供清真餐,也會盡可能照顧外國人的口味。房間里還準備了飲用水等生活物資。陳麓告訴記者:“每屋準備了一箱礦泉水,是酒店的存貨,基本上用光了,在準備下一批的進貨。”
被隔離的人也可以點外賣、網上購物,或者請親友送物資。曹先生在大風天為被隔離的女兒送來幾包東西,他告訴記者:“送的有水、日用品、水果……她從美國回來,學校停課了,宿舍都住不了。”
被隔離者不能離開自己的房間,這些物品在酒店大門口由工作人員代收,清潔消毒之后,分別送到他們的房間門口。工作人員這些天同樣不能回家,也有他們的親友來送物資。
保安為收到的物資噴灑消毒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白杰戈 攝)
在酒店內,專門分隔出不同的區域,從工作人員的生活區進入被隔離者居住的樓層,需要穿防護服,戴口罩、雙層手套、護目鏡等全套的裝備,返回的過程要經過緩沖區的幾次消毒。隔離的樓層,走廊上鋪了彩條塑料布,每個房間門口有指定放置垃圾的地方。工作人員介紹:“先消毒、收垃圾,收完垃圾送飯。消完毒,垃圾收走了,環境是干凈的了,我們才能給大家送飯。在每個門把手上掛好,然后敲門,讓每間房的房客輪流出來拿飯,不要同時出來,垃圾也要定時定點地收,一天三次。”
全身防護的工作人員在送物資的時候不和被隔離者直接接觸,門里門外說話相隔幾米遠。
工作人員:8325房,開門,戴好口罩往里站,這是您的東西。咱多通風、多喝水。有什么事您打值班室電話。
記者:住得還習慣嗎?
于先生:住得挺好,吃得都挺好。
晚餐配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白杰戈 攝)
住在這間房的于先生是北京一所大學的特聘教授,每年三月都從美國回來講課。學生為他和妻子買了食物和熱水壺。夫妻倆被安排分開居住,并且不在隔壁,而是同一層樓的不同方向,工作人員特別提醒他們不能離開房間去串門,要傳遞物品也得交給工作人員幫忙。
工作人員為被隔離者送物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白杰戈 攝)
但也有特殊情況是兩人一間房,這是藝術體操教練陳女士和她十歲的學生。她們出國比賽交流,因為疫情影響了回程。陳女士通過電話告訴記者,她和學生心態放松。她說:“我相信如果是一個人在一個房間會憋悶一點,但畢竟是在一個很安全的環境里,每天這邊的工作人員定點給你收垃圾、送飯……我衷心地希望所有隔離的人都理解一下工作人員。隔離一下,大家自己也安心。”
陳女士拍攝的晚餐(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學生在房間里鋪上瑜伽墊,堅持練習,還要上各種網課。陳女士說:“小朋友經常早起要壓腿,活動一下,還得上網課,學習負擔很重。我跟她媽媽每天會很頻繁地通話,我說可以讓她把該上的網課在這14天全搞定,包括數學、英語,校內的、校外的……趁這個出不了門的時間。”
陳女士的微信朋友圈截圖(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陳麓介紹,被隔離者對網絡的需求,他們在前期準備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先后兩輪,對房間布局、物資配備都做好了準備,進行統一的安全測試,也把網速進行提高……”陳麓說。
不但有學生在這里聽網課,還有老師在這里講網課。L女士是北京一所學校的外籍教師,去美國休假之后返回北京,入住的時候也關心上網課有沒有網絡條件。完成登記之后,工作人員把她送到房間。她表示理解集中醫學觀察的要求,也感謝大家辛勤、努力的工作。她說:“Thank you for all your diligent and hard work, taking care……”
工作人員帶領L女士入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白杰戈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