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4日消息(記者杜希萌)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昨天(3日)發布,去年全年北京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新低,四項主要污染物中,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達到國家標準,其中,前兩項是第一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2013年到2019年,北京的治霾成績單是這樣的:去年全年北京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為240天,較2013年多了64天;與此同時,重污染天數明顯減少,從2013年的58天下降到2019年的4天。

  在去年一年,北京連續280天未發生PM2.5重污染天氣,這個數字在大氣十條剛剛發布的2013年,只有87天。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北京四項大氣主要污染物濃度均有所下降,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二氧化氮(NO2)和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分別為68微克/立方米、42微克/立方米、37微克/立方米和4微克/立方米。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說,這是北京PM2.5年均濃度首次降低到50微克/立方米以下:“42微克/立方米是年均值的新低,2019年一級優的天數顯著增加,超過了50%以上,全年的重污染日是4天。主要得益于三個層次,一是全市的努力,二是區域的協同減排,另外氣象條件較往年偏好。”

  哪些因素在去年的藍天保衛戰中貢獻最大,根據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測算分析,空氣質量的改善有7成左右得益于減排。“這是長期治理的結果,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調整,針對燃煤污染的治理、揚塵污染的精細管理,還有從車、油、路全面展開了對機動車污染的治理。”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說。

  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透露,去年城市交通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與城市非交通環境相比,2019年北京交通環境NO2、PM10、PM2.5年均值分別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48.6%、8.8%、9.5%。為此,北京在持續開展區域聯防聯控等措施之外,重點針對移動污染源加大治理力度。目前,已將20.5萬輛超標車納入“黑名單”閉環管理,并可以實時遠程在線監控2.8萬輛重型柴油車的排放情況。據統計,2019年全年,北京累計淘汰國三柴油貨車4.27萬輛;截至去年11月底,新增純電動車6.8萬輛,累計推廣新能源車達30.2萬輛。北京市機動車排放管理中心主任劉子健說:“2019年檢測重型柴油車290.5萬輛,是2018年執法量的將近兩倍,2018年處罰了32.5萬輛,2019年處罰22.9萬輛,下降的幅度說明,車況在好轉,減排的效益明顯提升。”

  劉保獻表示,實際治理成效證明,現有污染防治措施行之有效。“我們從二氧化硫、PM10、二氧化氮這三項污染物的改善,包括到PM10、二氧化氮的首次達標,整體水平大幅度改善,區域的減排在深入進行,區域整體的污染物在明顯下降,我們應該說也堅定了信心。”

  不過,作為北京大氣主要污染物,PM2.5全年42微克/立方米的年均濃度仍然超出國家二級標準,也就是35微克/立方米的指標兩成左右。從季節因素來看,“秋冬污染嚴重”的情況也還沒有徹底改觀。

  從月度變化上來說,2019年5月至9月,北京PM2.5平均濃度基本與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相當。但進入秋冬采暖季,PM2.5平均濃度較其他時段高出33.3%。今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年,如何繼續提升“藍天”的成色?接下來的“戰場”在哪里?

  根據預測,2020年1-2月,我國的冷空氣偏弱,北方地區靜穩天氣發生概率較高,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0.5-2℃,不利于污染物擴散。中國氣象局霧霾觀測預報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龔山嶺說:“根據我們大氣預測預報的結果來看,一定程度上可能是暖冬,總得來說不太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和傳輸。”

  這意味著,要在去年的成績上繼續提升空氣質量,難度更大。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表示,將繼續以PM2.5治理為重點,聚焦重型柴油車、揚塵、揮發性有機物等重點領域、重點污染物,盡最大努力推動空氣質量繼續改善。

  此前,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已經聯合發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明確要深入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和企業集群綜合整治,推進精準治污,強化科技支撐,實施“一廠一策”管理,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并進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按照全覆蓋、可核查的原則,夯實應急減排措施。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說,將確保污染防治措施“力度不減”:“將秋冬季污染防治、柴油貨車、工業爐窯、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等作為重點問題。重點突出差別化監管,對守法意識強、管理規范、記錄良好的企業減少監管頻次,做到無事不擾;對群眾投訴反映強烈、違法違規頻次高的企業加密執法監管頻次。近期,生態環境部把現有標準執行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同時根據污染防治攻堅戰需要,將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方面進行填平補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