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長寧6月20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6月17日晚上10點55分,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之后又分別在珙縣、長寧縣發生5.1級、5.3級余震。昨天(19日)下午舉行的抗震救災新聞發布會通報稱,地震已導致13人死亡,220人受傷,當地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52931人。
受災群眾居住和生活需要得到有效保障
目前災區面上搜救工作已基本完成,災區供水、供電、供氣和通訊已基本恢復正常。截至昨天16時,地震共造成長寧縣、珙縣、高縣等區縣受災,受災人口243880人,因災死亡13人。據昨天新聞發布會通報的信息,地震發生后,包括消防救援、森林消防、武警部隊、礦山救護隊、應急民兵及社會救援力量3100余人全力開展人員搜救,現在面上搜救工作基本完成后,重點對房屋垮塌嚴重的廢墟進行集中清理,努力確保無一遺漏。
受災群眾居住和生活需要已經得到有效保障。此次地震造成倒塌和嚴重損壞房屋9532戶20185間,一般損壞房屋21123戶75713間,緊急轉移安置52931人。在安置受災群眾方面,當地采取投親靠友、利用安全避難場所、搭建帳篷設立集中安置區等多種方式。為確保受災群眾吃得飽、住得暖,當地已緊急協調調運5450頂帳篷和26000床棉被以及大量的方便面、面包、礦泉水等救災物資送到長寧縣和珙縣災區,有力保障了災區居住和生活需要。
在此次地震中受傷的220人中,住院的有153人,其中危重8人,重傷12人,輕傷和輕微傷133人。當地也根據傷員的受傷情況,已先后轉送20名危重傷員到市級以上醫療機構進行治療,對危重傷員制訂一對一專家會診治療方案,確保每個傷員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療。對家庭無護理人員的傷員,縣鄉還派出專人幫助護理。目前,住院的人員傷情穩定,多數已實現好轉。
四川省人民醫院啟用5G城市災難醫學救援系統
在這次地震災害的傷員救治中,新技術提供了高效的診療支持。昨天下午3點,四川省人民醫院的專家們利用5G城市災難醫學救援系統,將四川省人民醫院和正在進行地震傷員救治的長寧縣中醫院連接起來。
在長寧縣中醫醫院里,四川省人民醫院派出的應急救援隊,采用5G城市災難醫學救援系統,對一名71歲的患者進行會診。
現場的彩超檢查,通過5G網絡實施傳遞到位于成都的四川省人民醫院,病人的醫學影像、病人體征、病情記錄等大量的信息也通過5G網絡,實時傳回到后方,后方的專家不僅可以實時看到這些檢查結果,還可以根據這些病情資料,及時快速的制定治療方案。
通過遠程會診,專家認為這名患者在地震中內臟輕微受傷,建議進行保守治療。
四川省人民醫院應急辦主任李剛介紹說,5G在應急救治中的作用非常明顯:“因為醫療情況的復雜性,有可能我們對一個病人診療的時候,看到大量的檢查、大量的影像學的東西。5G可以把影像學、心電圖、心電記錄、超聲,包括以后會繼續發展的X光片、CT,都可以做一個實時的傳輸,而且在沒有延遲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進行遠程的診斷。”
李剛介紹,他們的救護車配備了5G城市災難醫學救援系統后,醫護人員在救護車上就可以對病人進行心電圖、彩超等檢查,檢查數據可以實時傳送到后方。這樣病人一旦送到醫院后,就可以立即進行手術,為搶救病人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在5G的演示下,我們可以看到由后方專家來指導前方或者基層醫院的醫生一步一步做手術,在完善之后(這些)都可以實現。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做到影像的實時傳輸,這樣對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然后根據這些獲得的資料做出一個綜合更準確的判斷,為病人制定最全面、最好、最優化的治療方案,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未來一定可以作為手術的演示、指導,甚至就是我在這兒指導前方的手術。”
實地探訪珙縣救災物資儲備庫
這次地震災害中,宜賓市珙縣受災較為嚴重。截至目前,長寧縣和珙縣兩地的第一輪全面搜救已經完成,未發現新的傷亡情況,搶險救災工作的重點正從搜救向安置轉移,而安置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物資儲備。昨天下午,記者實地探訪了珙縣救災物資儲備庫。
“像一個大心臟”,珙縣糧食和物資儲備中心副主任楊小強這樣形容救災物資儲備庫。他說:“從物資的角度來講,就相當于一個中樞,像一個人的心臟,就是不斷地吸收外面來的東西,然后再不斷地把它們輸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這次地震發生之后,他們第一時間把儲備庫里面現有的和陸續收到的救災物資推送到最急需的受災點去,為災區的群眾提供了物質保障。楊小強說,目前縣里的物資儲備比較充足。“因為這兩天陸續到了省應急廳還有相關部門的物資調撥,包括社會的捐贈以及政府的采購,通過這些方式不斷地補充我們急需的一些物資,比如帳篷、礦泉水、方便面、面包等。”
截至昨天早上,珙縣救災物資儲備庫共發出去面包、礦泉水、方便面4300多件,帳篷1600多件、折疊床1300多件。楊小強告訴記者,總體來說工作開展比較順利,但因為地震造成滑坡和塌方,存在的困難主要在交通方面。“比如我們運到珙泉的物資要先運回到長寧縣雙河鎮,然后再到珙泉鎮,迂回過去才能把物資運送過去,因此從運輸來講還是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都在極力地想辦法去克服、解決。”
和楊小強一樣,李小勇所在的武警樂山支隊也遇到了困難,四面八方的支援物資涌向珙縣救災物資儲備庫,如何高效裝卸成了難題。武警樂山支隊副支隊長李小勇說:“這兩天來自各地的物資比較多,官兵的總共卸載量達到了450噸以上,如果把450噸救災物資放在5個籃球場上,大概有20米高。”
武警樂山支隊17日到達珙縣,主要負責帳篷搭建,安置點巡邏,物資搬運和醫療救護等工作,總共參與救災的官兵有190人。李小勇原本以為物資搬運是個很輕松的工作,只派了一小部分人過去,但到現場之后,被不斷涌入的物資驚呆了,迅速增加了人手。“我們總共參與救災的官兵有190人,每個人都參與到了物資搬運的過程中。但我們是輪番上陣,每次大概有60人在搬運現場進行搬運。每4小時進行一次輪換,確保我們官兵有充足的體力完成搬運任務。”李小勇介紹說。
體力顯然成了武警官兵物資搬運工作中最大的考驗,李小勇說,他們搬運的不僅僅是物資,而且是一份沉甸甸的希望。“在搬運物資的過程當中,大家搬運久了,體能面臨考驗。但是為了災區的老百姓能夠更快地接收到救災物資,每名同志都能夠盡到自己體能的最大極限進行搬運。”
楊小強稱,下一步將會協調縣里的有關部門,加大對物資運輸車輛的投入,使得物資的裝卸和運輸能夠更加高效。“下一步,我們一是把入庫的物資和發出去的物資的臺帳建立好,做到‘資料清、數據準’;第二是及時收集來自各個災區點的物資需求,然后及時調撥。同時我們會協調相關部門,特別是交通運輸部門提供車輛以對物資的運輸進行一個有效的保障。”
房屋損毀情況核查、次生災害防范等工作正在進行
此外,記者昨天從應急管理部前方工作組了解到,安置群眾、核查房屋損毀情況,防范次生災害等相關工作正緊張有序進行。
應急管理部工作組組長、中國地震局副局長牛之俊告訴記者,目前災情已經基本穩定,受損房屋的情況正在進一步排查、統計當中。他說:“下一步就是讓大家在一段時間內有個非常穩定的安置。定損正在全部開始中,大概需要2到3天才能有一個比較準確科學的結果。”
昨天工作組趕往受災的長寧縣龍頭鎮、硐底鎮了解當地的房屋損毀及災后安置工作情況。龍頭鎮距離震中的雙河鎮直線距離約有5公里,在地震中,這里的房屋受損情況較為嚴重。“總數6785戶,受災有3000多戶,房屋倒塌有14戶,都是傳統瓦木結構的老房子,嚴重受損的比較多,有1000多戶。”龍頭鎮黨委書記鄭志強介紹。
鄭志強說,鎮里已經組織受損房屋的住戶撤出并進行安置,進一步的排查仍在進行當中。記者觀察到,龍頭鎮居民的生活秩序正在逐漸恢復,也能夠看到在受損的房屋外臨時安置的一些受災群眾。
從龍頭鎮沿著309省道向西,就是硐底鎮,309省道在硐底大橋處中斷通行,記者在柏油橋面上看到了地震引起的數十米長的裂縫,山體滑坡的滑體也將路邊的護欄撞出了缺口,現場施工人員正在對滑體進行分解。站在橋上向下看,能看到兩塊巨大的滑坡體從山壁掉進了橋下的長寧江,幾乎覆蓋了江面,岸上的施工車輛正在進行清理工作。現場施工人員介紹,這條通往幾個縣的省道,通車可能需要至少40天的工期。“這塊土有點難,對我們的威脅就是傷害我們的樁基礎,我們現在就是在防止這個事情,這個石頭萬一再下來,不會砸到我的樁。”施工人員說。
在硐底鎮,鎮上的硐底中學目前作為臨時安置點安置受災的群眾,在學校的足球場上,從自貢市趕來的武警官兵幫助受災群眾搭建起了幾十頂救災帳篷。
硐底鎮鎮長梁超說,除了這里,村里還設置了分散的安置點,物資也在按需求進行調運。“我們除了這個安置點之外,每個村都設置了小型安置點,分散安置,這個安置點帳篷基本夠用,村上還有一些緊缺,現在正在調運,馬上就有300頂帳篷就要到了,這300頂分發到村上去。”
目前正值汛期,牛之俊表示,應急管理部還將會同各級政府,謹防次生災害的發生。“這邊的道路損傷,滑坡、局部塌方造成的損傷還是有的,當地政府已經做了很好的勘察和防范,人員已經基本上全部撤到了安全的地方。”
昨天,財政部、應急管理部向四川省緊急下撥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1億元,用于支持做好四川長寧6.0級地震抗震救災工作,幫助地方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記者賈宜超 劉濤 常亞飛 周益帆 楊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