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的2013年,中國之聲啟動了大型采訪記錄活動《十年,這里》,10位記者每年對10個中國基層地點和個體進行持續追蹤和樣本觀察,記錄時代、社會、國家的進步,展示微觀個體遞增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系列報道《十年,這里》連續第六年走進青海省海東市化隆縣的阿什努鄉。這個常年干旱的鄉村在2018年度過了多雨的夏季,易地扶貧搬遷的工作繼續在艱難中推進。70歲的馬乙卜感嘆山區環境惡劣但故土難離;50歲的馬乙吉日終于帶著女兒搬到縣城,開始新生活。
央廣網海東1月4日消息(記者白杰戈 葛修遠)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7月,常年干燥的化隆縣正經歷罕見的多雨季節。公伯峽隆康二村,馬乙卜家屋外用玻璃圍起的封閉式采光暖房,接縫的位置開始漏雨,雨點打在鋪了瓷磚的地面。
馬乙卜的兩個兒子在成都和寧波開拉面館,攢錢先買下這個靠近黃河邊的莊廓地,兩三年后再建起房。2018年,馬乙卜70歲,搬進新房的第三年,還在懷念阿什努鄉松賽村的夏天。
在山里和牛羊相伴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了。就在那個夏天,小兒子回來幫馬乙卜辦了手續,要拆掉松賽村的老房子,拿下補償款。馬乙卜自己不愿意做出這個決定,但兒子們說必須拆。馬乙卜告訴記者:“他們很堅決,但是我還是想在上面養羊養牛,山里轉一轉,很舒坦。兒子們不同意,我在上面住他們都不放心,條件差,路不好。我攔不住他們,兒子們長大了。”
兒子們覺得馬乙卜年紀大了,在山里住著不方便,一個人放羊也不安全。同樣在這一年徹底離開松賽村的馬乙吉日,考慮的是自己的女兒。松賽村沒有學校,搬到縣城邊,方便上學。
馬乙吉日50歲,還有力氣養羊。搬到了縣城邊,沒有山里天然的草,但買草和飼料倒是方便。他說:“這里交通很方便,開摩托車去買個飼料,幾麻袋一下就裝上來了,一會兒的事情。沒搬下來的時候有點猶豫,但搬下來覺得這里好得多。”
馬乙吉日的搬遷也不容易,一年前,他還跟村干部爭吵起來,堅決不搬。2018年11月底,他的語氣柔和了不少,“你們也知道,以前有些矛盾,我就沒搬。這次就下定決心,他們(村干部)也幫忙,就搬下來了。”他說。
松賽村的老房子剛剛拆掉,縣城邊14萬元買下的莊廓地,現在暫時搭板房住,但馬乙吉日已經在規劃以后的房子:這里是四間磚房,那邊是羊圈和堆草料的庫房。新養的一百多只羊正在養肥,一月份就可以賣出第一批。馬乙吉日說,現在松賽村的大部分人家搬走,留下一些餓狗,反而不適合放羊了。
截至2018年底,阿什努鄉松賽村的130多戶村民大部分都完成搬遷手續。放棄搬遷的19戶中,還包括2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松賽村第一書記鐘志平說,搬遷告一段落,但對貧困戶的幫扶會繼續。鐘志平表示:“現在我們通過產業扶持等方式,情況比較好的也養了上百只羊了,情況稍微差一點的就放公益項目。”
卡力崗山區難得的水汽,從夏天的雨凝結成冬天的雪。馬乙吉日想著在年底前再回一趟阿什努,完成護林員的任務。馬乙吉日表示:“那天又去了一回,我是護林員,還得去幾趟,2018年的任務必須完成。”
馬乙卜在7月里也想著再回松賽村,最后看一眼自己的老房子。他表示:“因為這幾天下雨,今年還沒回去。每年夏天都要回去一兩次,轉一轉,看看自己家。等到房子真的要拆掉的時候,還是要再去自己的莊廓地轉一轉。我種過的地都退耕還林了,但我還認識。”
最終,多雨的天氣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房子的木頭本身因為年代久遠已經腐爛,加上今年雨水多,自動塌了。
《十年,這里》明天將走進廣西田東縣布兵小學。各項推進教育均等化、提升鄉村教育質量的措施逐步落地,布兵小學不管是校園建設還是教學質量都在發生著積極的變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