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18日消息(記者李欣)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提起童年的語文課,你能回想到什么呢?是津津有味誦讀的快樂,還是死記硬背課文的苦惱?從明天(19日)開始,語文課或許將會有所不同。
明天,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教育部聯合舉辦的“中小學語文示范誦讀庫”作品發布會,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復興門辦公區)舉行,70多位優秀播音員、主持人用標準普通話傾情錄制的首批100篇作品將正式上線發布,全國1.5億中小學生和900多萬教師將擁有這部有聲教材。
一個個方塊字如何通過聲音表現出“杏花春雨,古道西風”的詩意,又怎樣通過氣息傳遞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概?這些用匠心打磨的“有聲語文教材”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才能被稱得上“最好聽的語文”?
“《童年的水墨畫》,街頭,聽不到馬路上車輛喧鬧……”這里是距離江西省撫州市市區45公里的東鄉區松林小學,這個偏遠的農村小學只有6個班級,一共42名學生,絕大部分是留守兒童。孩子們從小跟著語文老師何靈強朗讀課文,體會語言的韻律之美。可是何靈強老師自己卻說,能夠教給孩子的,太少,“特別是平翹舌、前后鼻音,自己也分不太清,還是要多多學習。孩子們有模仿性,如果有普通話很標準的老師來教,他們也會變得更開朗一點,也能夠大聲地把自己的話說出來,不怕人家笑話。”
鄉音難改,發音習慣往往帶著一個人最真實的成長烙印。即便身處偏遠山區,條件有限,何靈強老師也盡可能地找到一些相對標準的朗誦資料,帶孩子們一起用心感受。小學生俞思告訴記者:“(他朗讀得)很有感情、抑揚頓挫,這段還讀出了小孩頑皮可愛的性格。”小學生黃秀芬也說,他是在有情感地讀,“讀得跟電視里播新聞的播音員一樣好聽。”
“傳承經典,立德立言”,“中小學語文示范誦讀庫”立志要為全國1.5億中小學生、900多萬教師提供語文課文標準的普通話誦讀示范,協助實現“十三五”期間全國普通話基本普及的目標。審核委員會委員、國家督學、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原司長姚喜雙表示,要通過這個項目,進一步為教育的均衡作出貢獻,尤其是在學習知識、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標準普通話的均衡方面作出貢獻。
“開始!第19課,《皇帝的新裝》,安徒生。許多年以前……”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錄音機房,央視主持人康輝坐在專業話筒前,傾注心力,朗讀著他要為全國中小學生作示范的課文。
央廣播音主持指導委員會副主任賈際介紹,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派出了老中青三代播音員、主持人,70多人參與到“中小學語文示范誦讀庫”的錄制工作中。但不管他們曾手捧多少座“金話筒”獎,每個人都以敬畏之心,致敬經典。“盡管我們的很多播音員、主持人已經從事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但錄這個東西還是非常忐忑,因為必須把它作為最標準的語音,最正確的表達方式,這樣才能起到示范作用。所以我們往往是一篇小文章,可能整個加起來一分鐘不到,就錄三遍、五遍。”
每一篇作品都飽含感情;每一個字都反復推敲;每一個環節都嚴格審聽。審核委員會委員、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盧靜說,只有用匠心打磨才能錄制出“最好聽的語文”。“有些前輩身體不好,但還是滿腔熱情地來錄,一遍不行兩遍,每一個字都摳得特別仔細,我特別感動。在各位播音員主持人的朗誦當中,我們充分體會到了語言文化的生動和感染力,讓孩子們感受中華民族語言的精美和美好。”
根據計劃,“中小學語文示范誦讀庫”將涵蓋3000多篇課文,目前首批100篇作品已經錄制完成,并將于19日發布。但“語文”之于孩子,不止有語言,還有文學和文化。讓孩子們聽到“最好聽的語文”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透過語言教會孩子們對生活的感知。審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表示,這項工程意義非常重大,這是我們國家由政府部門組織制作的第一套音頻版的教材。兩千多年前,我們實現了“語同文”;今天,我們的目標是實現“聲同音”。有了這版音頻版的教材,對于普通話的推廣、語文教學的改革意義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