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昨天(28日),360借殼江南嘉捷上市大戲演至高潮:360重組暨更名儀式在上海舉行,董事長周鴻祎身穿標志性的紅色外套,在上交所敲響上市鑼聲,正式宣布360回歸A股,為自己的豪言壯語又邁出堅實一步。
周鴻祎表示:“應該說360現在已經變成國家網絡安全戰略中很重要的成員,‘9·3’閱兵、G20、‘一帶一路’、金磚會議,一直到剛結束的十九大,這些所有國家重大活動的網上安保都由360來牽頭完成。通過研發、產品,360將會進入各個安全領域,360未來不僅僅是一家網絡安全公司,可能還會變成中國最大的安全公司。”
360是中概股回歸A股浪潮中體量和估值都屈指可數的互聯網公司,按照360借殼后的總股本67.64億股計算,公司總市值穩穩超過4000億元,可以說是主板市場又一大權重股,同時也成為A股市場第一大互聯網公司。
雖然市場對這一新誕生的科技巨無霸期待已久,但困擾A股多年的“巨無霸魔咒”也讓投資者憂心忡忡。過去的十幾年里,A股市場幾乎每次有巨無霸公司上市,股市就暴跌。昨天360開局不利,開盤時僅漲3.84%,其后快速下行,尾盤以56.92元牢牢封住跌停。
有分析認為,這是360借殼的江南嘉捷股價已提前上漲所致。在360借殼江南嘉捷的消息曝光后,江南嘉捷的股價開始連續上漲,股價從不到10元漲至超過60元,翻了數倍之多。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分析師桂浩明分析,更名以后意味著這家企業正式步入了中國最大的信息安全領域中的企業。該公司借用中國境內資本加快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大家對公司寄予很高厚望。整個公司經過前期連續上漲股價業績很高,而這些股價只是針對原先江南嘉捷的老股東而言的,360本身轉讓過來的股本還沒到可以解禁的時候。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股票逐漸到期解禁,會對現行的估值產生重大影響,投資者為此要引起注意。
回首7年前,2011年3月20日奇虎360登陸美國紐交所,一路上揚至2014年開始縮水。2015年6月360傳出了私有化的消息。周鴻祎認為,當時的市值并沒有充分體現360的公司價值,“360的回歸一方面是出于國家安全的需要,一方面有利于解決困擾360發展的身份問題。”
但回歸A股并不簡單,雖然監管部門曾對360借殼回歸一事作出回應,表示“支持境外上市的優質中資企業參與A股并購重組”,但從2016年下半年后,證監會收緊了資產重組上市的標準,使得軟通動力借殼皖通科技,搜房網分拆注入萬里股份先后受阻,借殼上市也就此開始降溫。
申銀萬國市場研究部總監錢啟敏回憶,“IPO標準一直比較嚴,以前借殼上市比較松,現在借殼上市做了很多規范,有些不是很標準的借殼上市被攔下來了。主業搞得越爛反而越能富就不是鼓勵‘好學生’了。以前‘炒殼’‘炒坑’不可以作價轉讓,這是給市場一個風向,讓大家能夠理解,真正鼓勵一些成長型、績優、老實人。那些通過抄小路、填坑的看起來懸了。”
即便順利回到A股,360要成為中國最大安全公司的愿景想必不易。目前,360收入來源主要還是互聯網廣告業務,2017年上半年,其互聯網廣告及服務占總收入的72.44%,互聯網增值服務與智能硬件分別占16.66%和8.77%——互聯網增值服務業務的營收能力非常有限,甚至呈下降趨勢。其它版塊擴張更是尷尬,手機銷量不佳、直播遭遇關閉、互聯網金融產品也在監管趨嚴的大環境之下。
也就是說,一方面,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高調歸來的360開啟了人們對于科技股乃至更多新興產業龍頭回歸A股的新的想象空間。但想象并不一定能帶來市場投資者的“真金白銀”。面對如此高的市值和首日跌停的尷尬,360究竟是“奇跡之虎”還是“騎虎難下”?眼下仍然成謎。
桂浩明提醒廣大投資者,監管層致力于為優質公司提供更多元的上市渠道,使得投資者分享經濟發展的紅利,但股價市值的最終漲跌,還是要看公司本身能否做到“成長型”“業績優”“守本分”。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回歸,也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夠回歸,對此不做過多解讀。從管理層思路來看,今后讓一些高技術企業能夠盡快上市是主導思想,包括利用IPO來上市。IPO有一定規則,也有一定時間。同時,通過借殼買殼等上市也是種選項,但當中怎樣防止內幕交易,避免題材被炒作也是各方面需要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