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8日消息(記者丁飛)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今天是臘月二十三,不少人開始置辦年貨。近年來,通過跨境電子商務,中國的電子產品、工藝品熱銷全球,世界各地的商品走進了中國的百姓家中。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創造了貿易新模式,也引領了消費新趨勢。可以說,“買全球,賣全球”正在成為現實。
首屆世界海關跨境電商大會將于明天在北京召開。我國的跨境電商規模究竟有多大?一個包包、一袋奶粉從下訂單開始經過多少個環節才到自己手里?今天(8日)上午,海關總署監管司副司長何曉睿做客中國之聲直播間,聊聊和跨境電商有關的事。
海關總署監管司副司長何曉睿做客直播間
何曉睿介紹,跨境電子商務近幾年發展迅速,海關為了配合國家跨境電商的政策,配套開發了跨境電商專門的通關系統。根據統計,2017年全國海關通過系統驗放的跨境電商進出口商品總額是902.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0.6%,其中出口是336.5億元,進口是565.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1.3%和120%。目前與跨境電商平臺系統聯網的企業有4千多家。
對于消費者從下單購買商品開始需要多少個環節才能到拿到貨的問題,何曉睿表示,主要分兩種情形,如果從海外直接購買進口商品,下單之后,主要經歷境外備貨——境外出口報關——跨境運輸(航空或者其他運輸方式)——進口通關——派送上門環節。如果從境內的保稅物流中心出貨,下單之后主要經歷通關和派送上門這兩個環節。對比前者來講,直接在境內的保稅物流中心發貨比較快,縮短了境外運輸的時間。
何曉睿表示,為了提高跨境電子商務商品的通關速度采取了一系列的便利措施,比如開發了專門的通關系統,企業可以提前申報,也可以代收代繳稅款。電商貨物到海關監管場所24小時之內就辦結海關手續,從目前來看,絕大多數不需要查驗的商品實際上已經實現了“秒放”;少數需要查驗的,如果經過查驗沒有違規違法的問題,不會超過24小時放行,因此消費者購買商品后可能主要用時較長的是運輸、派送環節,不是通關環節。
跨境電商商品種類特別多,價格變化快,通關時效要求高。既要實現“管得住”又要“通得快”,海關面臨很大的挑戰。何曉睿表示,以2017年為例,全國海關驗放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商品清單是6.6億票,平均每天是180萬票,如果趕上“雙十一”這種網購的大日子壓力會更大。“去年‘雙十一’當天辦理的報關清單是1619.5萬票,很多現場的海關工作人員在這期間都要加班、加點,早來晚走,而且沒有午休時間,目的就是讓消費者能夠盡快拿到購買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