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10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隨著互聯網信息化建設范圍的逐步推進,人們原本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有了數字化的趨勢。而這其中最重要的數字信息就要屬個人信息了,它是維持數字社會正常運轉的必要元素。然而目前,個人信息遇到了非常嚴重的泄露問題。最普遍的就是人們或多或少地接到過騷擾電話,更嚴重的則是因為個人信息泄露而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
為此,我國《刑法修正案(七)》增設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來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后來《刑法修正案(九)》又完善了相關規定,但是仍然止不住個人信息泄露的勢頭。更可怕的是掌握著公民個人信息的相關行業內部人員成為了泄露信息的主謀。
為加大力度治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昨天發布司法解釋,明確“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數量或者數額達到法定標準一半就可定罪,同類情形從重處罰,體現了打擊此類犯罪源頭,深查“內鬼”的決心。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危害有多大?最高法研究室主任顏茂昆再次提起了廣受關注的山東徐玉玉被電信詐騙案,“犯罪嫌疑人購買了5萬多條山東省2016年高考考生信息,然后雇傭人員以發放助學金為名,對高考錄取生實施電信詐騙。被害人徐玉玉被騙9千多塊錢,因為她家里很窮,這9千多塊錢非常不容易,所以被騙后心情非常難過,最后導致不治身亡!
公民的哪些個人信息不容侵犯?司法解釋首先明確 “公民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件號碼、通信通訊聯系方式、住址、賬號密碼、財產狀況、行蹤軌跡等。
何為“提供公民個人信息?” 在“人肉搜索”案件中,行為人未經權利人同意即將其身份、照片、姓名、生活細節等個人信息公布于眾,影響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危害嚴重。更有甚者,一些行為人惡意利用泄露的個人信息進行各類違法犯罪活動。
顏茂昆介紹指出,《解釋》規定:“向特定人提供公民個人信息,以及通過信息網絡或者其他途徑發布公民個人信息的”,“未經被收集者同意,將合法收集的公民個人信息向他人提供的,屬于刑法第253條之一規定的‘提供公民個人信息’,但是經過處理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
公安部網絡技術研發中心主任許劍卓披露,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已經成為敲詐勒索、電信詐騙等犯罪的上游犯罪。2016年,全國公安機關共偵破此類案件2100多起,查獲公民個人信息500多億條,抓獲犯罪嫌疑人5千多人,其中有450多人是各行業內部人員。
許劍卓指出,目前危害最大的主要是銀行、教育、工商、電信、快遞、證券、電商等行業內部人員成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主體,在偵破的多起公民個人信息買賣案件里,都可以看到“內鬼”的影子。
最高法發布的典型案例韓世杰、曠源鴻、韓文華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中查處的內鬼就有四個,包括湖北省巴東縣農村商業銀行沿渡河支行征信查詢員連光輝、洛陽銀行鄭州東風路支行客戶經理耿健美、德州銀行濱州金廷支行行長盧惠生、江蘇省淮安市農村商業銀行徐溜支行職工李濤。
顏茂昆介紹說:“被告人韓世杰等人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征信、查詢ID號、密碼,及銀行專用網絡非法查詢公民個人銀行征信消息8萬多條,并出售給他人牟利,法院依法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被告人韓世杰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二萬元。其他被告人被判處了相應的有期徒刑、拘役和罰金!
依據司法解釋,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軌跡信息、通信內容、財產信息等高度敏感信息50條、或者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500條、或者其他信息5000條;或者違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構成犯罪。同時明確,內部人員從重處罰。
最高法研究室主任顏茂昆說:“比如一般人提供50條高度敏感信息入罪,如果是從事金融、電信、醫療等部門人員提供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高度敏感信息的,25條就夠了,也就是減半處理,這體現了對內部人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從重處罰的精神。”
最高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線杰進一步分析指出,為了便于辦案部門的實際操作,特別突出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依法嚴懲。《解釋》明確規定,對批量公民個人信息的條數,根據查獲的數量直接認定。當然也允許根據在案證據排除不真實或者重復信息。
依照刑法規定,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一般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督忉尅芬幎,一般按照違法所得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判處罰金,這體現了從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