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22日消息(記者朱宏源)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北京賽區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冰上項目核心區,將承擔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全部冰上項目的比賽。近日,擔負北京冬奧會比賽、訓練共計15塊冰面正在齊頭并進高水平建設之中。

  北京賽區所有比賽場館通過北京冬奧會都將實現舉辦冬季和夏季運動項目的“兩棲”能力,所有冰場都充分考慮賽時需求和賽后利用。而在場館建設和制冰等過程中,也朝著低碳環保雙向發力,讓綠色成為北京冬奧底色。22日上午,記者實地探訪冬奧會北京賽區場館,中國速滑館“冰絲帶”建成什么樣了?

國家速滑館正在進行冰面施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朱宏源 攝)

  根據北京2022年冬奧會場館及配套基礎設施總體建設計劃,北京賽區冬奧會場館包括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首體綜合訓練館“冰壇”、國家殘疾人訓練館、五棵松冰上運動中心4座新建冰上比賽、訓練場館,改造場館包括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五棵松體育館、國家體育館、首都體育館以及首體綜合館和首都滑冰館6座冰上比賽、訓練場館。北京賽區共計有15塊冰面將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完工。

  北京市重大項目辦城區場館建設處處長黃暉介紹,北京賽區正在建設的15塊冰面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所有冰場都在積極實現精彩奧運與賽后場館可利用、可經營、可持續的目標。“北京冬奧會場館的建設者們正在堅持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理念,努力打造最快的冰、最美的冰和最智慧的冰,為各國的運動員提供國際一流的比賽場館,也將為舉辦一屆成功、精彩、卓越、非凡的冬奧會作出自己的貢獻。”黃暉說。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施工現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朱宏源 攝)

  其中,公眾非常關注的國家速滑館,將作為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的比賽場地。國家速滑館擁有亞洲最大的全冰面設計,冰面面積達1.2萬平方米。目的就是充分考慮賽后利用,為適應多種需求的群眾性健身提供硬件支撐。國家速滑館制冰工程專項設計負責人馬進介紹,國家速滑館冰面采用分模塊控制單元,可以將冰面劃分為若干區域,根據不同項目分區域、分標準進行制冰。平時可接待超過2000人同時開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壺等所有冰上運動。

  馬進說:“那個橢圓形的十字就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速滑冰面,目前來說應該是亞洲最大的一塊冰面,其實速度滑冰只用周邊一圈,并不是全用。我們做這么大的目的是考慮賽后的綜合利用,為了考慮國家提出來的發展冰雪運動以及‘3億人上冰雪’。這個冰面會作為隨后群眾性冰雪運動的一個很重要的物質保證。在冰面上不但能進行2022年冬奧會比賽,而且還可以同時或分別進行所有的冰上運動。”

  國家速滑館是全世界最大的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冷系統的冰面,也是全球首個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制冷的冬奧場館。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總體規劃處副處長桂琳表示,這項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環保的制冰技術,碳排放量趨近于零。“我們使用的是二氧化碳制冷系統,它有一個跨臨界,一般來講二氧化碳制冷系統溫度在20℃以下才能運轉,20℃以上就不工作了。但是我們一年四季都可以運行,我們把整個系統臺階提高,就變成了二氧化碳的跨臨界制冷系統,20℃以上的時候也能制冷,理論上來講它可以實現一年365天不間斷制冰。二氧化碳是非常環保的,它的GWP(全球變暖潛能值)值只有1,相當于零,跟沒有是一樣的,跟我們口里呼出的二氧化碳是一樣的,它不會對大氣產生任何的不良影響。在全世界環保歷史上,我們做出了一個巨大的、顛覆性的引領意義。”

 正在建設中的國家速滑館 “冰絲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朱宏源 攝)

  同時也是最先進的制冰技術,冰面溫差可控制在0.5℃以內。這樣制冷不僅比傳統方式效能提升30%,而且制冷非常均勻,不會出現各個部位溫度不一樣的情況。在以0.001秒計時的高水平競技中這樣的因素是非常關鍵的。馬進說:“奧運就是挑戰人類的極限,哪怕快0.1秒、0.01秒,都是一個極限的進步,大多數在冰面運動上破記錄的一般是在高海拔地區,因為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也就是說空氣密度導致的阻力已經對成績有影響了,而北京屬于低海拔地區,空氣的密度我們解決不了,那我們怎么辦?我們就從冰面上做文章。這就是目前這個場館選擇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蒸發制冷的核心所在,它就是提供一塊最快的、便利的冰面,同時把安全、環保的問題都解決了。我們用這個技術把冰面的溫度做到最均衡,這樣運動員滑冰的時候,能給他們提供一個發揮最佳技術的冰面,這是我們核心在做的。”

  據了解,北京冬奧會將成為奧運歷史上第一屆全部使用綠色清潔電能的奧運會,隨著今年6月世界首條50萬伏張北柔性直流輸變電工程投用,來自張家口的風電、光伏電能等綠色清潔電能正式進入北京,北京部分場館年內即可利用綠電開展建設、運行,到2022年所有場館將實現100%使用綠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