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5日消息(記者楊森)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今天(5日)上午,“以戰略定力應對言而無信——中美經貿問題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來自國內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就中美經貿問題發表了見解。與會專家一致表示:言而無信、出爾反爾是美方一貫的伎倆,我們在進行有針對性的應對的同時,也要以我為主,繼續壯大自己,應對外部的沖擊與挑戰。
就在第十二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結束的第二天,美國總統特朗普就公開表示,將于9月1日對3000億美元來自中國的商品加征10%的關稅。
又一次出爾反爾,又一次極限施壓,美方屢次言而無信,已經成了中美經貿問題磋商過程中的常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余淼杰教授表示:“在這一年半的中美經貿摩擦中,美國多次出爾反爾,在談判中缺乏誠意,習慣極限施壓。”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原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表示,這種極限施壓的手段,是美國政府在談判中的慣用手段,已經“見怪不怪”了。“就是四個階段,高開價、左右變化,最后要簽約了再極限施壓。實際上我們已經見怪不怪,熟悉這些路子,做好準備就是了。”霍建國說。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院長洪俊杰教授也表示,美國貿易霸凌主義的行為模式,是美國底氣不足的表現:“坦白說,在國際政治上,像這樣說的話、做的承諾,過了幾天又把它否決是非常罕見的。美國的極限施壓和霸凌主義看起來很熱鬧,實際上對國家誠信和長遠影響力是極大的消耗,也反映了本身實力消退和缺乏自信。”
貿易戰沒有贏家,加征關稅根本只會繼續損害中美雙方和全球的利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專家5月發表報告稱,美方所加關稅帶來的成本幾乎全部由美國進口商和消費者承擔。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仍然奉行一邊進行磋商,一邊繼續施壓的行為模式,顯然不利于問題與矛盾的解決,也會破壞雙方平等對話與相互尊重的基礎。那么美方為何一再上演重復的戲碼呢?
南開大學前副校長佟家棟教授指出,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是單純為貿易收支平衡而發起的,而是一個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之間的戰略型貿易戰。“美國以雙輸為代價,試圖阻止中國快速崛起,從而阻止中國趕上甚至超過守成大國的世紀之戰。這種貿易戰在各自難以承受之前是始終伴隨我們的。對中國而言,我們不愿意打,但是為了創造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貿易、科技發展的良好環境,我們必須積極應對堅決奉陪。”
面對貿易摩擦,中國經濟雖然承壓加大,但今年上半年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全都運行在合理區間,說明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抗壓性與韌勁。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前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郎麗華教授說:“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國內有龐大的市場,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有足夠的人才儲備,國際上多方面的合作,我們的經濟有韌性,我們有能力來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帶來不利影響。”
與此同時,貿易摩擦帶來的外部壓力可能會成為我們在今后一段時間要面對的常態,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把外部壓力轉換為繼續穩步前進的動力。山東財經大學校長趙忠秀教授表示:“在外部壓力成為常態的情況下,也給了我們壓力變動力的戰略機遇,我們用好中國巨大的市場,要用好人力資源、人力資本,以及我們現在的制度優勢、體制優勢,要進一步地開放,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