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講話、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經典名句,用中國經典講“中國經驗”,以中國道理說“中國道路”。這些典故名句是5000年文化長河中沉淀的智慧結晶,寓意深邃、生動傳神,極具啟迪意義,也彰顯了文化自信。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請看習近平在紀念周恩來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央廣網北京3月2日消息(記者刁瑩 劉會民)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今年3月5日是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年少時,他寫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言;青年時代,他許下“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的寄語。
在中共中央3月1日舉行的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周恩來同志生前念茲在茲的中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一定能夠在不遠的將來完全實現。
在說到周恩來同志從沒有利用自己的權力為自己或親朋好友謀過半點私利,身后沒有留下任何個人財產,連自己的骨灰也不讓保留,撒進祖國的江海大地時,習近平使用了典故“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指出我們要向周恩來同志學習,牢記手中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要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共產黨人。
本期《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
原文:“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周恩來同志一生心底無私、天下為公的高尚人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中國共產黨人優秀品德的集中寫照,永遠為后世景仰。(——習近平在紀念周恩來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解讀
“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出自孟郊的詩作《上達奚舍人》,講孟郊自己的人生追求。全文是:
北山少日月,草木苦風霜。
貧士在重坎,食梅有酸腸。
萬俗皆走圓,一身猶學方。
常恐眾毀至,春葉成秋黃。
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
暗室曉未及,幽行涕空行。
什么是“大賢秉高鑒”呢?“鑒”就是鏡子,真正的賢人要隨時準備拿出大鏡子來照自己,不讓自己有絲毫的瑕疵。唐太宗李世民講“以銅為鏡、以人為鏡、以史為鏡”,也是這個道理。
什么是“公燭無私光”呢?就是說連公家的蠟燭這樣的小東西、小利益,也絕對不會拿來給自己私用。中國古代有“公燭之下,不展家書”這樣的清廉佳話。
習近平總書記是用孟郊這句詩來評價周恩來總理嚴于律己、大公無私的崇高情懷,也是對全體共產黨員的勉勵和要求。
除了“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習近平在回顧周恩來同志是嚴于律己、清正廉潔的杰出楷模時,還使用了清末政治家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在總督府衙題書的堂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意為:大海因為有寬廣的度量才容納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無私無欲、剛直不阿,才能如此的挺拔,表明了作者的寬廣胸懷和浩然之氣。
這句用典在高度評價了周恩來同志畢生嚴于律己、艱苦樸素,只求奉獻、不思回報的政治操守和優良作風的同時,也強調要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以釘釘子精神落實好黨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項戰略部署,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