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4日消息(記者劉會民 張棉棉)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為了給高溫不退的樓市降溫,從3月17號開始,北京市陸續出臺多項樓市調控政策,力度之大、密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昨天(3日),一項涉及北京住宅平房的限購政策突然出臺,再一次觸動了人們的敏感神經。
北京市住建委昨天發布《關于加強國有土地上住宅平房銷售管理的通知》,明確將住宅平房納入北京市的限購范圍。這意味著,北京市所有市場化的住房都已納入限購范圍,樓市投機空間被進一步擠壓。
北京市住建委在通知中明確,對于已經擁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戶籍單身人士及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已經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戶籍居民家庭以及無法提供在本市連續5年(含)以上繳納社會保險或個人所得稅證明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暫停向其出售住宅平房。
北京某知名房產中介公司工作人員王先生表示,這意味著平房不限購將成為歷史,“原來平房是不限購的,只要你資金充裕的話都可以買平房。昨天(3日)出臺的政策說平房和樓房一樣,買平房需要一定資質。”
和普通商品房不同,由于平房屬于非成套住宅,北京市以往的樓市調控政策并沒有將其納入到限購的范圍。也就是說,不管購房者是不是具有本地戶籍,也不管其名下有幾套住房,都可以購買平房。這也給不少炒房投機者以可乘之機。所以,盡管購買平房無法享受到購房貸款政策,但這絲毫不影響炒房者的投資熱情。
特別是近些年來,由于平房集中的東西城優質學校資源豐富,“學區房”的概念進一步加劇了平房的稀缺性。一些人通過購買平房炒房,導致平房的價格出現大幅度上漲,甚至不具備居住功能的平房過道也被高價叫賣,對房地產市場造成了不利影響。
清華同衡城市規劃設計院技術創新中心副總工程師王鵬說:“我們也調查一些東、西城區的學區房的狀況,在價格上,他們達到20%以上的溢價率,學區房比非學區房在同樣其他條件下,可能會貴出20%的程度。天價學區房在很大程度上明顯拉高了一些中介的掛牌價格,也拉高一些學區房購買者的心理價位。”
面對過熱的學區房,北京市連出重拳進行整治。繼關停西城區11家涉嫌參與炒作學區房的中介門店后,北京市在3月25日叫停了過道學區房等不具備實際居住意義的異常形態房。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認為,這次新政劍指北京樓市最后一塊調控盲區,既是北京3.17以來一系列樓市調控政策的延續,也對平抑樓市價格有重要意義,“整個東、西城成交量平房只占一千套以內,所以絕對值是比較低的,比例也就在1%以內,但是基本上從樓市有波動,特別是一些單價總價比較高的平房總是成為一些不論是中介,還是炒房客鼓動市場上漲的信號,所以它不是根據成交比例來看對市場的影響,而應該說是遏制住了市場的龍頭,這樣就更容易來調控市場的房價。”
從3月17號以來,北京市先是住房信貸收緊,實行認房又認貸、提高二套首付比例、降低貸款最高年限,接著又對非京籍購房納稅嚴格按連續60個月計算。繼而“認房認貸又認離”,并對過道、車庫、廊道等異型房實行“三不政策”,3月26號又嚴格商住房銷售,可以說是招招劍指投資投機性炒房。
此次將平房納入限購之后,顯然是進一步堵住了炒房者要鉆的“政策空子”,也再一次表明了政府“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堅決態度,將有利于促進住房回歸居住屬性。
財政部原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認為,這些措施客觀上能給市場起到一定的降溫作用,從長遠看,住房問題需要從制度建設層面去解決配套改革問題,達到既治標又治本的目的,“房地產市場要想實現健康發展,要構建基礎性制度,這才能形成長效機制。我的理解,基礎性制度建設不光是住房制度,還要有土地制度,還要有投融資制度,以及和住房、不動產相關的稅收制度。在推進全面法治化、現代化的進程當中,這幾個基礎性的制度改革無可回避,而且必須呼應、相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