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1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人們常說良好的習慣要“從娃娃抓起”,如今國內中小學校園里“舌尖上的浪費”印發關注。
近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一項關于食物浪費課題組2013-2015年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校園餐人均食物浪費量達到每人將近2兩的程度。這個數字不僅遠高于大學食堂和職工食堂,也高于餐飲業平均水平。
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后,有人說是因為學校提供的“營養餐”往往不太受孩子歡迎。據中國營養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孟慶芬介紹,如今中小學校園,有的學生選擇自己解決午飯,有的學生在學校食堂就餐,不少地方由于安全原因,選擇托管企業制成半成品在學校食堂二次加工,或者由供餐公司直接提供營養午餐。
盡管不同學校供餐條件各不相同,但是學校營養餐浪費的比例卻沒有本質的區別。其中一個原因或許是,在學校提供營養餐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紅線是“安全”,其次才是飯菜的口味和營養。
有送餐公司工作人員透露,在運輸過程中,必須一直保持60攝氏度的溫度,一方面孩子可以吃到熱飯,另一方面,60度以上細菌基本不會滋生,更安全衛生。這樣做的缺點是可能會有“剩飯味兒”、“飯盒味兒”,口味自然有所下降。
孟慶芬表示,目前我國城市中小學營養餐安全問題已經基本解決,營養和口味問題正在逐步改進。有不少城市已經有了值得借鑒的經驗,比如在山東威海和榮成市,政府出面收購一些由于尺寸問題被退回的出口海產品,添補到學生的營養午餐中;山東無棣縣讓學生和家長給送餐公司打分,不合格者退出,贏得了好評。
國外的中小學校如何為孩子供應午餐?有沒有好辦法,兼顧學生餐的安全、口味和營養?
首先來看日本。早在1954年,日本制定和頒布《學校營養午餐法》,從法律角度對學生營養午餐提出明確要求。近年來,日本營養午餐在中小學的普及率達到了百分之八、九十的高水平。說起日本孩子的午餐,不少人印象更深的是日本媽媽為孩子親手制作的“愛心便當”。日本家長究竟如何看待孩子的午餐問題?
據《全球華語廣播網》日本觀察員黃學清介紹,日本從1889年開始提供校餐,小學生基本都是在學校吃午餐,校餐由學校里的營養師和廚師負責配餐和制作,廚房的衛生標準高于普通餐廳,餐費大約一天10元人民幣,收入低的家庭餐費由政府負擔。學校會把每月的菜單發給家長,菜單上的內容包括每天的主食、主菜、飲料,并標明其中哪些是主要的產生能量的食品,哪些是長身體的食品,哪些是調整身體狀態的食品。最后標注一餐的卡路里數和蛋白質數值,比如今天的主食是米飯,飲料是牛奶,主菜是麻婆豆腐、粉絲湯,水果是橘子,產生能量的食品包括米、芝麻油、糖分、淀粉、粉絲等,長身體的食物包括牛奶、豬肉、熏肉、土豆、大豆醬,調整身體狀態的食物包括洋蔥、大蔥、蒜、豆芽、胡蘿卜、香菇、小白菜和橘子,總熱量是605卡,蛋白質是25.2克。
看一個月的菜單,孩子們可以知道自己每天中午將要吃什么,有喜歡的菜會充滿期待,家長也可以根據每天的校餐來考慮早晚給孩子吃什么,避免重復保持營養均衡。有些學校有自己的小農田,學校組織學生定期到農田參與勞動,孩子吃上自己培育過的食物,不僅增長農業知識,也明白食物來之不易,會更加珍惜。日本從小教育孩子要把飯菜吃光,不浪費一粒米。校餐每一餐的量是營養師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制定的,不多不少,除了身體不舒服,幾乎沒有剩菜剩飯現象。每個班如果還有多余的飯菜,想吃的孩子會通過石頭、剪刀、布的方式決定飯菜的歸屬,對于有慢性疾病的孩子,比如過敏,學校會個別對待,給孩子專門制作避免過敏的飯菜或允許孩子帶飯。
接下來把目光轉向歐洲,看一看法國中小學的餐桌。法國的公立學校一般會提供午餐,按照家庭收入來確定午餐的費用,如果是低收入家庭,可以免費或者只收取象征性的低價。
據《全球華語廣播網》法國觀察員魏偉瓊介紹,學校午餐的質量和口味有些良莠不齊。法國大部分學校會提供午餐,大概一半學生選擇在學校吃,場地大的學校會有自己的廚房、廚師和餐廳,自行烹飪每天的午餐。場地有限的學校只能設置一個餐廳,由專門提供學生餐的機構每天配送。更加小的學校連餐廳都沒有,午飯時間由老師統一帶隊到專門的公共食堂去用餐,這種食堂一般離學校不遠,有的學校允許學生自行帶餐。學校對學生每天吃什么非常重視,廚師會和營養師一起提前確定一份餐單貼在校門口,所有家長可以了解自己孩子每天都吃什么,在確定餐單時,營養均衡避免過甜過多脂肪攝入是基本原則。
法國有專門的法例對學校提供的食物種類、烹飪方法及次數有詳細規定,例如薯條每周最多只能吃一次,每頓飯必須有含有鈣質的奶制品等。每份午餐包含前菜、主菜、奶制品和甜品,具體分量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來定,這樣一份午餐平均費用在2.5到3歐之間,具體價格和學生家庭收入掛鉤。低收入的家庭可以享受免費,學校午餐除了讓孩子們吃飽、吃好,用餐過程也是對餐飲禮儀、飲食文化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尤其是幼兒園、小學的食堂,學生餐廳的用餐氛圍很好,食物擺盤考究,學生用餐之前統一要洗手,然后坐下享用美食,用餐時間一般不少于30分鐘,最理想的是45分鐘,可以讓學生在細嚼慢咽的過程當中學會享受美食。
學校的營養餐究竟好不好,最關注的是孩子的家長。據《全球華語廣播網》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介紹,在澳大利亞不少學校直接讓家長委員會直接參與食物供應工作。此外,相關機構從食物配比到供應商準入制度的細致規定,為孩子的餐桌提供保障。中小學階段孩子家長可以給孩子帶上午餐盒,也可讓孩子在學校食堂里自行購買。澳大利亞學校食堂大多以盈利為主,在日常食物烹飪和準備上除了專業的大廚之外,很多外圍的工作得益于學校中家長委員會的志愿者,這些志愿者通常是在校學生家長,由于自己的孩子在這個學校上學,所以在準備食物時往往特別細心和有責任心。
另一方面澳大利亞有一份學校食堂健康食品指南,由絕大部分學校食堂都加入的健康兒童協會頒布。根據指南兒童食物被分為三類,即綠色、橙色以及紅色類食物,像水果、蔬菜、全麥面包、瘦雞肉、雞蛋、脫脂奶類、三文魚等食物被歸類為綠色類,提倡學校食堂菜單應以此類食物為主。橙色包括普通的披薩、冰激凌、火腿、全脂牛奶、香腸卷,建議學校食堂限量供應。包括糖果、含糖飲料、蛋糕、深度油炸的食物被列為紅色食物,學校食堂在每四分之一個學年當中提供這種食物的次數不得超過2次。另外健康兒童協會還控制食品供應商的準入制度,如果某些食品廠商希望能夠進入學校食堂,首先要獲得健康兒童協會認證,即該協會將自己的職能概括為從農場到餐桌的全監控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