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黑格比”肆虐菲律賓致3死 120萬人撤離
2014-12-08 12:16: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說兩句 分享到:
央廣網北京12月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臺風“黑格比”于6日晚間和7日上午先后在菲律賓中部東薩馬爾省和馬斯巴特省登陸,給多個省份帶來持續的狂風暴雨以及風暴潮,威脅當地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目前已經有3人死亡。
“黑格比”于昨天(7日)凌晨2時10分前后在菲律賓薩馬島東部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為14級。薩馬島居民一整夜聽著狂風暴雨沖擊著建筑物。整個地區電力中斷,道路上到處都是傾倒的樹木和鐵皮屋頂。
在受災的沿海地區,暴雨和巨浪繼續席卷而來,大量樹木和電線干倒下,造成11個省份大面積停電,多處房屋已被淹至半腰,部分村莊發生泥石流,村民就趕往避難中心躲避災害,隨著臺風威力逐漸減弱,包括阿爾拜等省,已建議50萬避難居民離開疏散中心回到家中,在中部城市塔克洛班市,超強臺風海燕令近七千人失蹤死亡的事實依然縈繞在當地人的心頭,而黑格比的登陸又引起悲傷的回憶,但有附近居民表示,“黑格比”并未給塔市和周邊帶來巨大破壞。
因為這次臺風“黑格比”移動速度十分緩慢,預計會在菲律賓逗留至10號早上,未來兩天它還會在中部登陸。持續降雨可能引發的泥石流等洪澇災害以及風暴潮,都有可能對受災地區的民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威脅,造成的損失可能會與去年年底發生的超強臺風“海燕”相提并論。
而為了避免“海燕”登陸造成的慘重教訓重演,菲律賓政府已將超過60萬民眾轉移安置到更安全的場所,應對即將登陸的強臺風“黑格比”。聯合國減災辦公室說,這是菲律賓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撤離行動之一。
目前菲律賓政府已經派出大批軍隊參與救援,并且緊急投入超過1200萬比索,約合169萬元人民幣,用于救災。國際社會對災情也表示關注,多個國家紛紛承諾將會向菲律賓提供緊急援助。
據菲律賓紅十字會官員提供的數據,目前菲律賓全境已經有超過120萬人被轉移,安置點超過1500個,主要位于學校、體育場、和教堂等地,聯合國減災辦公室稱,這是菲律賓歷史上最大規模撤離行動之一,不過大規模的人員轉移和安置也帶來了一些問題,由于避難的居民較為集中,安置點的衛生安全成為減災部門現在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除了轉移和安置人員之外,菲律賓政府還在臺風“黑格比”可能經過的省份部署了大批軍隊,以維護當地治安和參與救援工作,由于臺風“黑格比”掃過菲律賓去年遭強臺風海燕重創的一些地區,因此災情發展備受國際關注,東盟7號通過社交網站呼吁,為菲律賓災民提供事物、水、及家庭應急報等措施,并表示東盟持續密切關注災情,會及時提供必要援助,另據菲官員透露,截至目前,已陸續有11個國家承諾對菲律賓臺風災民提供緊急援助,菲總統府發言人華爾特7號對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承諾,對菲提供幫助幫助表示感謝。
“黑格比”是菲律賓語,意思是“鞭子”。不過跟鞭子的攻擊方式比較起來,今年第22號臺風“黑格比”同樣有力,卻絕不短促。
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表示,菲律賓中部將會有多達一千萬軍人面臨洪水暴風雨和強風的襲擊,最多可達3000萬人口感受到這場臺風的影響。這不禁讓人們想起了去年11月份肆虐菲律賓的超強臺風海燕,那一場災害奪去了超過6000人的生命。
菲律賓人認為政府對臺風“海燕”應對顯得乏力。菲律賓《商業鏡報》報道,菲律賓一家基金公司1月份對1500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顯示,63.1%的受訪者稱政府對臺風“海燕”的應對力度不夠,僅有28.4%的受訪者認為應對有力;61.2%的受訪者稱政府對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準備不足,僅有28%的受訪者認為準備充分。
從“海燕”到“黑格比”,菲律賓政府能夠頂住抗災考驗嗎?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東南亞問題研究員唐奇方:去年的“海燕”當中得到的這個經驗,最后非常慘重的結果,就是說菲律賓政府在救災的這種能力以及準備方面,有很多不到位或者是不利的地方,我們可以觀察其實臺風對菲律賓來說是一個常態性的一個災難,他每年都要經受這樣的挑戰,可以看到菲律賓政府對于常態性的災難,不是說百年一遇的這種災難并沒有做好一個日常性的準備,不管是物資上,還是在這個人力上,還是在這種協調的能力上,有存在非常非常大的缺陷。
民眾生命、災難大考面前,菲律賓各級政府需要怎么做來吸取以往的教訓,將災難損失降到最低?菲律賓還有哪些障礙需要跨越?
唐奇方:這中間的原因是很復雜的,首先第一應該不是只有菲律賓獨特的原因,而是可能在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存在的,本身這種匱乏導致政府的這種救災準備的這種能力不足,對他來說現在這個可能不是他社會的,或者是他就是那個發展的,最前面日程上這樣一個優先地位,救災的工作,第二層原因我想是他這種行政能力的落后,包括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一個協調的能力,那么第二個是你在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海燕可以看到就是菲律賓在軍警和地方的協調能力,以及就說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能力都是比較差的。
編輯:高夢蝶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參與討論
我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