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11日消息(記者辛如記 朱永 海南臺記者周招捷)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宣布: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習總書記要求,海南要站在更高起點謀劃和推進改革,下大氣力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兩年來,海南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把制度創新貫穿自貿區建設的各領域各環節,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支持鼓勵所有突破傳統體制束縛、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舉措新做法,努力建立健全與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相適應的制度體系,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2020-4-11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昨天(10日),全國唯一“永不落幕”國際創新藥械展在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舉行,25家跨國藥械廠商境內代表、約200種未在國內上市的國際創新藥品及器械參展。樂城的吸引力源于不斷推進的改革創新。美國艾爾建公司中國眼科事業部總經理蘭朝俊說,公司的青光眼引流管產品是國內首個通過真實世界數據路徑獲批的新藥,從應用樂城提供的臨床真實世界數據評估,到獲準在我國上市,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

  蘭朝俊:正常的一個不管是藥品還是器械,在注冊的流程過程之中,可能要花3-5年不等。

  作為我國唯一的“醫療特區”,樂城先行區目前基本實現醫療技術、藥品、器械與國際水平“三同步”,兩年來有51例特許藥械在中國內地首次應用。尤其在真實環境下獲得的臨床數據,大大縮短了國外藥物在我國上市的時間。

  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管理局局長顧剛:讓國際的一些藥業企業能夠看到,通過自貿港建設,能夠更好參加中國未來的改革開放的發展,給他們提供了非常強大的信心和助力。

  兩年來,海南以制度創新為抓手,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相繼發布六批共71項制度創新案例,涉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知識產權保護、金融、產品交易等諸多領域,多項為“全國首創”。

  海南省自貿辦副主任李宇飛:我們實行了六個試行的“極簡審批”制度,比如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國際投資單一窗口,出口平均整體通關時間壓縮到3.2小時。實施商事登記全省通辦制度,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3個工作日,2019年全省新增市場主體24.44萬戶,同比增長70.8%。

  制度創新也為海南企業發展帶來機遇。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兩年來陸續推出“保稅油品同船混裝運輸”等多項制度創新,出臺提高通關效率40條舉措,幫助企業破解發展瓶頸。

  洋浦中遠海運集裝箱船務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符傳育:口岸7×24小時預約通關、引航零等待等措施很給力,半夜到港的船也能快速靠泊,對船舶整體的周轉和保障都有好處。

  如今的洋浦港格外忙碌,2019年洋浦港集裝箱吞吐量增長23.8%,國際航線增加到22條。

  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工委書記周軍平:兩年前我們的航線也只是覆蓋到中國沿海的主要的港口和到香港、新加坡一些主要的港口。將來我們會形成一個覆蓋中國沿海,到東南亞地區甚至到南亞、西亞主要港口的航運網絡。

  堅持體制機制創新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了源源動力,2019年,海南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38家,同比增長102.4%,實際使用外資15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100%,連續兩年翻番。海南自由貿易賬戶體系運行一年多,開立主賬戶1萬多戶,跨境收支超8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