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19日消息(記者 杜希萌)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備受關注的“西安環境質量監測數據造假案”近日一審宣判。環保部表示,此案是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的典型案件,今后將建立相應防范和懲治機制。2017-06-19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經一審審理,“西安環境質量監測數據造假案”涉案7人因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獲刑,刑期從1年3個月到1年10個月不等。本案涉案人員采用棉紗堵采樣口致PM2.5濃度值下降30%至50%。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表示,這對于區域大氣污染治理和重污染天氣防治來說,都有較大影響。
賀克斌:預報必須依靠和監測數據的比對,形成較為準確的判斷,如果說是監測數據存在問題,那就無法達到這個效果。
環保部監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環保部已將全國1436個國控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點事權進行上收,并每年對其數據進行專項檢查。從此前的檢查情況看,國控站點監測數據總體能夠客觀反映當地空氣質量。但個別地區或站點也存在數據質量方面的問題,也發現了類似“西安案”這樣的的人為干預監測數據的案例。為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真實可靠,環保部將按照“誰考核、誰監測”的原則,加快推進環境監測體制改革。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傅德黔表示,今后,地方如果存在環境監測質量造假的行為,在考核地區環境要素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時,就會被“一票否決”。
傅德黔:我們要對具體監測站點的運營維護進行考核,空氣自動站周圍全部安裝上攝像探頭,只要有人進入這個區域,就會被攝像頭捕捉到。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新聞熱線4008000088,撥打熱線電話即可將您手中的新聞線索第一時間反饋。我們將第一時間派出記者調查事件、報道事實、揭開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