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打破行政壁壘 創出兵地融合發展“和田樣本”
2016-03-28 07:00:00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3月28日消息(記者張孝成 新疆臺姚冶)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同處昆侖山,共飲一河水,新疆兵團十四師與和田地區打破行政壁壘,從基層做起,促進兵地之間交流、交往、交融,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創出了融合發展的“和田樣本”。16-3-28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南疆三月,兵團十四師224團十萬畝棗園里人頭攢動,來自和田地區墨玉縣和皮山縣的上萬名農民正和團場職工一道修枝、清園、壓埋滴灌帶。
夏勒迪讓村農民阿布都·吐孫尼亞孜:農村人多地少,想掙錢也沒有門路。團場用工多,一有空閑我就到團場打工,工資每天結算,一天能掙150到200元。
2004年,兵團在和田荒漠地帶規劃建設224團,采用全國首創的機械化直播育苗嫁接技術種植紅棗。短短十多年,不毛之地崛起連片優質高產紅棗園。種棗耗費勞力,過去團場千里迢迢從內地引進。這幾年,隨著與周圍鄉鎮交往增多,團場就近引進當地農村勞動力。阿布都·吐孫尼亞孜在224團6連打工六年,不僅脫了貧,還學會了棗樹的種植技術,成為村里的種棗能手。
阿布都·吐孫尼亞孜:現在,勞務加上紅棗種植、畜牧養殖,一年收入超過10萬。
“團場人技術好、講信譽,不拖欠工資”、“維吾爾族老鄉干活認真、實在”,這樣的口碑一傳十、十傳百。如今,每年到224團打工的農民接近50萬人次,團場一年支出的勞務費超過6000萬元。
224團團長劉慧民:感謝地方老百姓的支持,他們解決了我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我們也起了科技示范引領的作用,等于是融合、互惠。
新團場引進勞動力,老團場則主動走出去。十四師47團積極輸出技術和資本,與周邊多個鄉鎮簽署農業綜合開發協議,兩年多來,聯手建設了900座溫室大棚和一萬畝蘋果基地。
墨玉縣喀爾賽鎮黨委書記師海:村里面和連隊簽了發展協議,他確保每年給我們教哪些技術、提供哪些服務,互通有無、共同發展。
如今,和田地區農民到十四師醫院就診也能報銷,農村孩子到團場入園、上學也能減免學雜費。墨玉縣巴什加依村的熱孜萬古麗在47團就讀五年,不僅會說漢語普通話,還結交了不少漢族朋友。
熱孜萬古麗:我以前不知道漢語,來到這里交了很多漢族學生,我不懂漢語他們給我們教,他們不會維語我給他們教,互相幫助。
今年,兵團十四師與和田地區簽署了經濟、生態、文化共建協議,互派干部掛職交流,建立常態化維穩聯防機制。雙方表示,要結合各自優勢,探索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和田經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兵團第一書記張春賢:兵地雙方都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進一步健全兵地融合發展高層協商機制,加強兵地生產力布局統籌規劃,建立健全兵地教育、衛生、就業服務聯手機制,促進社會資源互動共享。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新聞熱線4008000088,撥打熱線電話即可將您手中的新聞線索第一時間反饋。我們將第一時間派出記者調查事件、報道事實、揭開真相。)
編輯:王文偉
關鍵詞:新疆;融合;和田
即日起,新疆昌吉州阜康市全面升級公共衛生服務,城鄉老百姓再也不用費時費力的到指定醫療機構排隊等候,現在可在家門口自選任何一家公辦醫療服務單位享受服務。
2016-03-26 09:19:00
通過先提取農資后付款的方式,利用假名字先后從王旭等人的農資店詐騙18萬元農資款后潛逃,3年后因自責難耐終自首。
2016-03-25 17:13:00
今天上午,新疆伊寧市城東農資市場前熙熙攘攘,新疆“2016年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宣傳周”暨“質檢利劍”農資打假下鄉活動在這里啟動。
2016-03-25 17:13: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