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10日消息(記者車麗)近日,由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發布的《中國十大城市食品健康發展調研報告2020》顯示,高達89.2%的受訪者認為“三減”對國人健康很重要,目前,減糖卓有成效,減鹽減油老大難。中國人膳食結構發生改變的同時,疾病譜也在隨之改變。
為倡導健康生活方式,預防慢病,2016年第五屆中國健康生活方式大會上,“三減”作為主題詞之一,被首次提出。時至今日,“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牙齒、健康骨骼、健康體重)”作為一個新的專有名詞,已經被納入多個國家級綱領性文件,如《“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等,為指導各級單位開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減當中,相對做的較好的是減糖。”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表示,“實際上,中國人吃糖并不是很多,而且現在甜味劑在食品行業減糖方面已經有成熟應用,有了相對有效的替代。”
近年來,用甜味劑代替糖的食品和飲料逐漸成為市場追捧的寵兒,《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也倡導,用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替代傳統蔗糖。“甜味劑是指能賦予食物甜味的食品添加劑,甜度往往是普通蔗糖的200—300倍,既能滿足消費者對甜蜜口感的要求,又熱量低或無熱量,按規定使用很安全。”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介紹,甜味劑不是減肥藥,而是實現減糖的一種方式。只要食品生產企業按照相關法規標準正確使用,就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
減糖先行一步,減鹽和減油,卻一直是中國人的“老大難”。
《中國十大城市食品健康發展調研報告2020》顯示,“三減”最大的挑戰,在于大多數消費者不愿意放棄食物原有的口味。接近90%的消費者不希望產品為了健康升級犧牲口味。
“誰都知道高鹽、高油不好,但油和鹽對于食品的風味確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認為,一方面部分消費者對“重口味”有偏好,另一方面,餐廳、外賣和食品企業又在迎合并制造這種偏好,導致中國人口味越來越重,“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今年的9月1日是第14個“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為進一步倡導“三減”,響應中央“厲行節儉、反對浪費”的倡議,國家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透露,國家衛健委在9月的前兩周重點開展“健康要加油,飲食要減油”為主題的“減油”宣傳,廣泛倡導飲食減油理念,傳播減油核心信息,鼓勵人們減少油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