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9日消息(記者郭淼)2018年7月9日下午,中國交建承建的援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主橋20號墩至21號墩之間的鋼箱梁成功合龍,至此全橋貫通,為項目按時竣工驗收和對外移交提供了堅實保障,開創了世界遠洋深海無遮掩環境及珊瑚礁地質上建設特大型橋梁的先河。
援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全長2000米,跨海橋梁1390米,其中主橋長為760米,主橋為六跨疊合混合梁V型剛構橋。全橋共有6個合龍段,分為3個混凝土梁合龍段和3個鋼箱梁合龍段。
此次合龍的主橋20號墩和21號墩,從海床到橋面自由高度近60米,受到強烈涌浪沖擊,橋身結構晃動幅度達3厘米。主橋混凝土梁單側懸臂長65米,鋼箱梁長50米,晝夜溫差帶來的熱脹冷縮變化累積達2厘米。準確把控合龍時機,確保合龍精度,是主橋上部結構施工的最大難題。
二航局建設團隊從監控計算、監控測試及監控測量、施工中異常情況對策、控制參數預測、信息反饋及誤差調整等多個方面,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并嚴格實施。
2018年3月9日,鋼箱梁從國內運至現場后,建設團隊綜合運用中國國家海洋預報中心海況趨勢預報,波浪監測儀、船舶姿態儀實時監測數據,按照既定方案,科學組織,有效把握每個“窗口期”,在一個月內高效完成16段鋼箱梁的清關、卸船、轉駁、二次倒運和吊裝至拼裝位置,徹底擺脫惡劣海況對大橋建設的制約,為保證工期打下堅實基礎。
主橋鋼箱梁在頂推過程中,就如同人在高腳蹺蹺板上行走,其配重達1000噸,通過26次臨時荷載調整,保證了頂推過程中主橋結構的安全。在合龍下放階段,現場實測后,運用BIM技術,精準劃線,分次配切,實現毫米級誤差合龍。
援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是2014年兩國元首共同商定,由中國援建的跨海特大型橋梁,兩國共同把大橋命名為“中馬友誼大橋”。大橋建成后,將實現首都馬累島、機場島和胡魯馬累島的陸路連接,改善當地居民的出行環境,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帶動大馬累區域經濟發展;同時,也將進一步增進中馬兩國之間的友誼,成為“一帶一路”早期實施并取得重大成果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
建設團隊以中國智慧和中國創新,解決了珊瑚礁地質及深水長周期波涌浪條件下的樁基、承臺施工技術,復雜環境條件上部結構快速架設和精確控制技術,以及新型耐久性材料等關鍵技術難題,實現設計與施工多項關鍵技術突破,引領了世界橋梁建設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