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青島5月16日消息(記者王茂盛 王偉 朱敏 王成林)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海濱城市青島依托國家深海基地、海洋國家實驗室等“國字號”海洋創新平臺,不斷在海洋科研與創新領域發出“中國聲音”,引領海洋創新走向深藍。
在青島鰲山灣國家深海基地潛水器試驗水池車間內,“蛟龍號”靜靜地躺著。去年年底執行完科考任務后,“蛟龍號”開始了為期一年的保養升級,為明年的2個科學應用航次積蓄能量。國家深;毓芾碇行母笨偣こ處煻≈臆娬f,“蛟龍號”將在2020年開啟環球之旅。以“蛟龍號”、“發現號”為代表的一批深遠海調查裝備的投入使用,增加了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的話語權。他說:“因為有了高精尖的裝備,就可以取得第一手數據。進入深海進行探測和開發,離不開這些尖端裝備。”
與“蛟龍號”目前的“休養”狀態不同,同樣位于鰲山灣畔的國家海洋實驗室超算中心內,全球海洋領域計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正以2600萬億次/秒的速度一刻不停地運轉著。在超算中心主任魏志強看來,超算中心通過仿真和計算,已成為海洋最聰明的“深藍大腦”。他說,到2020年建成全球最快的下一代超級計算機,也就是海洋的人工智能系統,最終要建一個全球海洋系統模擬器,給人類開發海洋、進入海洋提供服務。
目前,位于青島市即墨區的藍色硅谷內,匯聚了海洋國家實驗室、深;、深海鉆探基地、海洋設備質檢中心等17家“國字號”涉藍科研平臺,同時也成為“雪龍號”“向陽紅09”“蛟龍號”等國家級深遠海大型科學考察船共享平臺。在未來幾年,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夢想號”大洋鉆探船將陸續下水,依托這些“海洋重器”,青島正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科技創新中心。
青島市委書記張江汀表示,青島聚集了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50%的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規劃建設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氐纫慌皣痔枴焙Q髣撔缕脚_。國家和省、市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達到1199家,全市人才總量達到18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