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北京市文物局和昌平區委、區政府共同主辦的2024明文化論壇將于7月13日在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景區開幕。本屆論壇由1場主論壇、6場主題論壇、1場國際學術研討會、5場文物展覽和4個模塊系列文化活動組成。主題論壇舉辦期間,將舉辦“明韻風華國之重寶——明代文物珍品特展”和“珠還合浦歷劫重光——永樂大典專題展”,國內10余家文博機構共100余件精品文物將齊聚明十三陵,實現文物“走出去”和“請進來”。
中國的琺瑯工藝是在外來文化影響下,結合本國的金屬成形工藝與釉彩燒制技術迅速發展起來的,m瑯器根據制作方法不同,可以分為掐絲琺瑯、鏨胎琺瑯、畫琺瑯三大類。
“掐絲琺瑯”俗稱“景泰藍”,通常以銅作胎體,經過制胎、掐絲、焊接、填釉、焙燒、磨制、鍍金等工序方可成器。本次展出的三件琺瑯器為明代制品,造型莊重、圖案典雅、色彩絢麗。掐絲以單線為主線,線條清晰流暢,富有韻律美。這件掐絲琺瑯纏枝蓮香爐直口,平沿,扁圓腹,乳形三足,很像小鼎,腹中部有三橢圓形開光,飾以波斯文字,其他部分飾纏枝蓮紋,造型古樸端正,琺瑯釉瑩亮純凈。
關于景泰藍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沒有統一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于唐代;另一種說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時,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進中國,先在云南一帶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但有一點是學術界公認:明代宣德年間中國景泰藍制作工藝達到新的頂峰,“景泰藍”一詞也從此誕生。釉色均肥,絲工粗獷,飾紋豐富是景泰藍的特點。
北京是中國景泰藍的發祥地,也是最為重要的產地。北京景泰藍以典雅雄渾的造型、繁富的紋樣、清麗莊重的色彩著稱,給人以圓潤堅實、細膩工整、金碧輝煌、繁花似錦的藝術感受,成為馳名世界的傳統手工藝品。景泰藍工藝的藝術特點可用形、紋、色、光四字來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藍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這取決于制胎;還要有優美的裝飾花紋,這決定于掐絲;華麗的色彩決定于藍料的配制;輝煌的光澤完成于打磨和鍍金。所以,它是集美術、工藝、雕刻、鑲嵌、玻璃熔煉、冶金等專業技術為一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深刻文化內涵,是最具北京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之一。
景泰藍見于實物,以明宣德年間(1426年至1435年)為最多。這個時期,工藝的風格特點已經形成,技藝精湛,接近成熟時期。品種有瓶、盤、碗、爐、圓盒、香熏等。后來出現了鼎之類的欣賞品。制作胎型的物質材料有金、銅兩種。紋樣多為蕉葉、饕餮,獅戲球、西番蓮和大明蓮。釉色多為天藍(淡藍)、寶石藍(青金石色)、淺綠(草綠)、深綠(菜玉綠)、紅色(雞血石色)、白色(車渠色)和黃色。故宮所藏宣德年間的番蓮大碗,花形飽滿、色調鮮艷、釉質堅實,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明代景泰藍的造型大都為器皿,多數為歷代陶瓷及青銅器的傳統造型。其裝飾紋樣以大明蓮為主,也有少數串聯花卉和青銅器紋樣變形的裝飾,其色彩以二藍(湖藍)為主色調,配以少量紅、白、綠、黃等色。色調統一、講究、裝飾得體,裝飾銅活造型優美,粗細結合,重點突出。景泰藍工藝成熟朝,以其絢麗多彩、富有民族氣息的藝術風格而聞名于世。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