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29日消息(記者 龐婷)清明節將至,北京市大興區瀛海鎮“海安堂”公益性公墓通過水溶祭祀、生態安葬等創新舉措,積極推行綠色祭掃方式,引領文明祭掃新風尚。
在“海安堂”公墓的水溶祭祀區,居民將寫滿思念的水溶信箋輕輕放入水中,信箋隨水流緩緩溶解,以零污染方式傳遞哀思。該水溶紙由植物木漿制成,安全環保。居民卞女士表示:“公墓為我們免費提供了水溶信箋、祈福牌等用品,這種方式既避免了燒紙污染,又保留了書寫寄語的儀式感。”此外,墓園還推出“時空驛站”服務,市民可將祭祀用品投入信箱,后續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此舉受到居民歡迎。
在“自然生態葬區”內,4位逝者長眠于此,骨灰與茵茵草地融為一體,回歸自然,其姓名鐫刻于紀念墻,實現“入土為安、與自然共生”。瀛海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生態葬“不保留骨灰、不設墓碑”,通過姓名墻與線上追思服務滿足家屬祭祀需求,目前已有居民逐步接受這一綠色殯葬方式。
據了解,近期大興區各公墓同步推出了鮮花祭祀、絲帶祈福、代祭掃等多樣化服務,天堂公墓開展“燒紙換鮮花”活動,累計發放鮮花、祈福絲帶等祭祀用品1萬余份。大興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推進殯葬改革,完善生態安葬配套設施,深化惠民便民服務,讓文明祭掃理念深入人心,讓殯葬服務更加人性化、更加有溫度。
編輯:王進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關注精彩內容